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什么典故?( 二 )


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 。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 。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 。
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 。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 。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 。
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被人陷害谋反,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 。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 。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
萧何简介: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西汉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 。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 。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 。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
《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出自《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 。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
该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 。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 。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
该文细节描写非常精彩 。韩信受胯下之辱的细节,不仅画活了屠中少年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很好地描写出韩信的心理特征 。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什么典故?

文章插图
首先,窃以为这不是一简单的典故,而是一系列典故的总述 。主体是历史四大兵圣之一暨汉初三杰之一于一身的韩信 。
韩信墓碑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其中生死一知已指萧何,存亡两妇人,存是漂衣老母救了韩信亡是吕后诱杀了韩信 。
萧何慧眼识才,月下追韩信,汉王筑将台,韩信至此为始,韬略尽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陈兵霸上,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终被封王后削为候,因遭嫉而被诬陷(此处窃以为应是诬陷,若反,将士门生遍布、雄才大略服众足以反 。)此时正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将军一生为太平,太平不曾见将军” 。为平衡汉初政治太平,为平民免荼炭,留候归隐,淮阴候韩信被萧何配合吕后处死 。至此,萧何启用了韩信亦致死了韩信 。在《史记·淮阴候传》中记载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今指成败系于一人 。这是对韩信一生发迹展才拜将封王继而削王为候,被诱至宫乱棒而亡全系萧何的系列典故的总和 。都离不开萧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