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 ,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 , 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 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 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 , 而好犯上者③ , 鲜④矣;不好犯上 , 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⑤ 。君子务本⑥ , 本立而道生⑦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与⑧?”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 , 姓有 , 名若 , 比孔子小13岁 , 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 , 记载的孔子学生 , 一般都称字 , 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 , 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
②孝弟:孝 , 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 , 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 , 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 , 善事兄长曰弟 。
③犯上:犯 , 冒犯、干犯 。上 , 指在上位的人 。
④鲜:音xiǎn , 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 , 都是如此用法 。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 , 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 , 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
⑥务本:务 , 专心、致力于 。本 , 根本 。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 , 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 , 指孔子提倡的仁道 , 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 , 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 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 , 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 , 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 , 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 , 顺从兄长 , 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 , 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 , 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 , 根本建立了 , 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 , 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 , 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 , 对兄长顺服 , 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 , 忠是以孝弟为前提 , 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 , 在家中实行了孝弟 , 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 , 民众也会绝对服从 , 而不会起来造反 , 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 , 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 , 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 , 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 , 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 , 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 , 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 , 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 , 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 , 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 , 主张“以孝治天下” , 汉代即是一个显例 。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 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 , 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 , 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 , 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 , 抛弃封建毒素 , 继承其合理的内容 , 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
- 买油翁原文及翻译 卖油翁原文朗诵拼音
- 以虫治虫解释及给人启示 以虫治虫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 最著名的10条至理名言 平凡的世界摘抄加赏析
- 论语学而篇注释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及道理
- 分享这50条至理名言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好段赏析
- 鸿门宴原文赏析及释义 鸿门宴文言文注释翻译
- 卖油翁原文赏析及解释 初一文言文卖油翁译文
- 分享劝学正文翻译 劝学原文及翻译高中课文
- 蜀先主庙古文赏析及诗意 蜀先主庙刘禹锡古诗的意思
- 文言文内容及解释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及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