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

汗出恶热者,阳明腑热合太阴湿盛,湿热外蒸,汗出湿退,燥气渐盛,阳明阳实,则太少无权,阳明阳实,不至三阳合病 。湿盛者,本气之虚,腑热者,因外寒之闭,燥湿相争,则三阳合病 。
阳明腑热,是伤太阳外感之寒 。太阴湿盛,是少阴阴盛之内寒 。热在腑而湿在脏,所以湿热腹满,燥湿相争,阳明不实,不能下之,若是误下,亡阴则阳明燥盛,亡阳则太阴湿盛 。此若发汗解表,复加烧针发汗,或下之等,皆为误治 。阳明二十八,必小便利,大便定硬,潮热外蒸,是为阳明腑实,故可以下之 。燥湿相争,汗出恶热,湿退燥盛之象,胃虚而误下,则会出现下焦客逆,以致火热心烦(栀子鼓汤证),胃燥偏盛,下后亡津伤燥(白虎加人参证),太阴偏湿,则亡阳湿盛(猪苓证) 。阳明不实而下早,则成坏病 。此阳明之坏病 。

二 《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

文章插图
3 本条申明上章之义,三阳合病 。综述治辩之杂象也,教治辩之理法也 。
本条可以对比太阳七十三四条,非常接近 。
【二 《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阳明六十六: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
汗多亡阳,神败而发谵语,脉短者,阳绝乃死,脉自和者,阳复则生 。此申明上章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之义 。
1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发汗之义,汗多亡阳,神败而谵语 。脉短者,阳绝乃死,阳不下根也;脉自和者,阳复则生 。
2 湿盛本虚,发汗则亡经中之阳,重发汗者,此是虚其虚,必亡阳也 。此申明上章,若误发汗,则躁不得眠,心愦愦,反谵语者,亡阳重证,脉短则死 。
论;伤寒提纲,生死之间,皆阴阳之理,病之阴阳,人之阴阳,皆在阴阳博弈之间,病则阴阳之偏,死则阴阳俱败,愈则阴阳自和,即便虚阴虚阳,一和即愈,逆则坏死,即使壮阴壮阳,一偏必病,阴阳之偏,无论汗下,一和即愈,攻不宜时,一逆即坏,病理药法,皆在和其阴阳 。伤寒提纲,皆生死之纲,六十三条,利不止者死,阳败也,利止者愈,阳回不死,中气能受 。本条脉短则死,阳贵阴贱,阳主阴从,一逆在逆,一伤在伤,阳绝而死 。
二 《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

文章插图
阳明六十七: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
直视谵语,阳亡而神败也 。喘满则胃逆而阳上脱,下利则脾陷而阳下脱,是以皆死
1 此也是申明上章亡阳之义,误发汗亡阳之死象也 。脾胃之阳败,上下亡脱,而水走火飞,中气亡败之义,此条比较直观展现,中败水火不交的症状,此理黄师独家,阳上亡阴下脱 。
论:本条中败之象,也是人亡之象 。人从阳明而阳亡也,中败土崩而人死也 。不要单作阳明经证,也从中气论,人从中气亡败而死也 。
阳明六十八: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
阳实则为谵语,阳虚则为郑声 。郑声之义,语之繁絮重复者 。实者,上篇之胃家实是也,虚者,本篇之胃中虚冷是也 。此也是申明上章亡阳证谵语之义 。
1 阳明腑实之谵语,区别阳明阳败之谵语,阳败之谵语者,是为郑声也 。虚则郑声重语,反复之义,实则谵语,是血热而神乱 。阳实谵语者,神乱胡说八道;阳败郑声者,神败吆喝不停 。
阳明六十九: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
二 《伤寒悬解》阳明病:燥热与湿满证,白虎汤与猪苓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