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书院 风水与书院的关系


作者:黄瑾瑜
潮汕书院滥觞于宋,旺盛于明、清 。潮汕书院建置与我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尽管潮汕书院经过历代各朝的发展成为府、县、都的多层次书院网络 。但不管层次高低,建筑规模大小 。书院建置的物质文明,皆注重“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六经以为户牖,四子以为阶梯,求之于心而无假于雕饰也”的象征喻义 。这是华夏小分支潮汕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书院的具体反映 。
一、书院建置的分类及其特点
潮汕书院建置的发展受历史文化人物及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所决定 。大致可分为三种性质 。
1.历史性建置的书院
历史性建置书院多与历史人物、创建者或名儒大师的学术活动有关 。南宋理学传入潮汕创办的书院精舍 。郑国翰,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与朱熹同科 。后郑国翰还乡,在揭阳蓝田飞泉岭讲学 。朱熹来游讲学,还为郑国翰大书“落汉鸣泉”四字,直到今日,这四字摩崖旧迹犹在 。这是潮汕名家学术活动的端倪 。明代潮汕王学“骨干”薛侃兄弟子侄、杨骥兄弟、陈明德等人积极不遗余力地在潮汕传播阳明学说 。此外,还有揭阳县城南南溪精舍,海阳县闢望村(后是澄海县地)的太极精舍 。这些书院(精舍)俨然成为当时潮汕乃至闽、粤、赣边区域的学术中心 。
潮汕书院的因人而设还表现出另一种特征,在那些名师大儒涉足地方,建有一些带有纪念性的先贤的书院 。如宋元祐五年(1090)知州王涤以韩公有造于潮,创办岭南较早之一的书院,即韩山书院 。嘉泰年间,潮人为纪念曾贬来潮为官的宋名相赵鼎,在潮汕创办得全书院 。这些历史性建置书院表现出山林化、以人为重、因人而设,也表现出学术性办学的自由性特点 。
2.官学化建置的书院
明中期,由于官办明伦堂的退废,潮汕官员于正德、嘉靖年间将原作为儒学辅助机构的韩山书院屡为整修,尤其在嘉靖七年(1528),经被贬为海阳县教谕、名臣陈察的请求,潮州两任知府相继修葺祠宇,清复被占田产,新建道堂(讲堂),广开斋舍聚纳众士子 。使韩山书院成为潮汕地方儒学(府学)重要的补充与辅助机构 。这时各县普遍设置官方书院 。嘉靖二十七年(1548),潮阳知县刘景韶在县城北创建该县第一所书院,“以为诸生讲习之所,名曰‘北城书院’,一时名士多藏修其中” 。创办于明隆庆六年(1572)的澄海县的冠山书院、崇祯二年(1629)的揭阳县的文起书院等也都由各知县出面公建起来 。这些书院和潮州府韩山书院都作为生员肆业及聆听长官训诲之所,有些书院还为士子提供会文及科举的部分费用 。
其次是书院官学化使书院设置出现由山林逐渐向城镇靠拢的趋势 。本来理学的蓝田书庄、王学的岩洞书院追求的是清静的读书环境,故多选择山林胜地,远离尘嚣 。若官学化书院也仿其环境位置,这就给官方控制带来不便 。另一方面,府县治都建于城镇,使城镇成为潮州府及府属各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而城镇的发展又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书院向城镇靠拢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不过城镇环境毕竟过于嘈杂,且其地有限,故书院往往设在城郊 。如揭阳县的榕江书院、潮阳县的棉阳书院、饶平县琴锋书院等,这是潮汕城郊型的书院建置主导地位的模式 。
3.绅士商贾创办的书院
潮汕绅士是以儒家的修心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准则,向来重视教育哺育优秀人才 。明时潮汕绅士们办的有薛中离书院、玉华书院、玉林书院、南溪精舍等 。这些书院大多是学术研讨的书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