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 一般都用韵, 形式短小, 文字简洁, 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 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 
5.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 文言文标题中的“……记”, 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 。 如“小石潭记”, 就是“记小石潭”, 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 。 这类文章当中, 大多数是游记, 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 。 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 。 除以上两篇, 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 
6.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 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 。 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 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 这种文体, 惯用于史书 。 一般为他人所写, 如《张衡传》等, 也有写自己的传记, 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 
7.书 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 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 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 勉励后学, 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 尺牍讲究谋篇布局, 文质俱佳 。 
七、词类活用 
知识点总结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 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 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 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 只是动作化而已 。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 原为名词, 洞穴, 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 如“途中两狼, 缀行甚远”(《狼》)中的“途”, 原意为道路, 这里作状语, 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 如“失期, 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 原意是“法律”, 这里作状语, 修饰动词“斩”, 表示行为的依据, 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 如“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 本为名词, 转化为状语, 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 本是名词“狗”, 在这儿作状语, 意思是“像狗一样” 。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 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 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 是“向西南”的意思, 用来修饰“望”, 限制其方向 。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 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 如“朝而往, 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 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 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 本是动词“射箭”, 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 
-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上一句是什么呢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上一句是啥呀
- 上海美发培训学校 上海美容美发培训学院
- 无线网卡怎么安装在台式机上 内置无线网卡怎么安装不了
- 早上早饭吃什么最好
- 上环后一周可以同房吗 上环多久能同房,什么时候上
- 网上赚钱最靠谱的方法 最新网上挣钱方法
- 很多人正在“过度清洁”,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干净,实则累人累己
- 山上小山包是怎么形成的 房子前面有小山包好吗
- 风水祖坟 风水学坟上长树好不好
- 卧室有凸角风水上怎么化解 凸出外墙防护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