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使外将兵的将是什么意思?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 )


五、通假字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 。 所谓通假, 就是两个字通用, 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 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
(1)通假字的形式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 文字常常不够用, 想记一事而无其字, 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 古人写作时, 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 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 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
(2)通假字的种类
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
例: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 。 (《口技》)(坐—座)
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
例:使臣奉璧, 拜送书于庭 。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
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
例:无陇断焉 。 (《愚公移山》)(陇—垄)
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
例:甚矣, 汝之不惠 。 (《愚公移山》)(惠—慧)
常见通假字例释
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
说 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论语 。 学而》)
女 汝 你 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论语 。 为政》)
知 智 智慧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还 旋 回转, 掉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汤 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 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 剂 汤药 在肠胃, 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止 只 仅仅 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狼》)
阴 荫 树荫 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屏 摒 舍去 屏弃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
帖 贴 粘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 伙 同伴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竦 耸 高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观沧海》)
争 怎 怎样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见 现 出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要 邀 邀请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指 直 一直 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六、文体知识
知识点总结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 从内容上看, 文体可以叙述事情, 可以说明事物, 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 要求说出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 。 这种“说”, 它的叙事及议论, 都是为了表明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从本质上说, 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 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 。 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 。
2.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 在古代, 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 “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 到了汉代, 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 即章、奏、表、议 。 刘勰在《文心雕龙 。 章表》里说:“章以谢恩, 奏以按劾, 表以陈情, 议以执异 。 ”可见,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 此外, 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 如开头要说“臣某言”, 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 顿首顿首, 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 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 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 叫做“赠序”, 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 叫“诗序”, 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 ”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