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面临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 面临选择时怎么做决定( 二 )


这种超载不会影响决策质量,还会延长时间,导致个体延迟甚至不做决策(Sicilia& Ruiz, 2010);试想下,你面对海量信息难以做出满意决策,只会想着再等等,或者看看别人怎么说,这就产生所谓的选择恐惧 。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 也曾指出“当个体同时产生两个或以上相互抵触的动机时内心会产生矛盾”,这种「多重趋避冲突」会让人更难受 。
什么意思呢?
大脑接触到某个产品时,会习惯就选项之间的相对吸引力进行分析,若两个只能选择一个相对更容易决策;但现实往往在预算有限情况下“两个选项会相互排斥” 。
你想要大屏价格需要加800元,不要就面临忍受小屏体验度的下降,你已经知道有“大屏这件事”的信息,即便下单后也会有种“美中不足”的感觉 。
【如果面临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 面临选择时怎么做决定】

如果面临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 面临选择时怎么做决定

文章插图

后者方面,本人对某个领域信息掌握程度多少也会影响“最终选择偏好” 。
以照相机为例,镜头参数不下几十种,有些针对vlog,定焦人像、或广角,一个小白用户在技术信息缺失下很容易陷入纠结;如果是一名相机发烧友,有关各种参数烂熟于心就不会有此类情况发生,他们还能针对性做出「选择偏好」 。
这如同,日常嘴边挂着“随便找个对象”的人往往不好找对象,点菜时“我不挑食”你随便决定反之更难伺候 。
因为没有明确偏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会“优柔寡断” 。
值得一提的是,古典经济学认为人做选择时会默认根据效用(utility)最大原理决定,即我们的选择要在所有选择中是最有利的那个;然而,实际却出现“最优化决策“和”满意性决策”两种情况 。
最优化决策的人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来搜集相关信息,把所有事项弄清楚后再做定论 。
如同,在社交网站找对象,通常会浏览更多潜在对象后把年龄、颜值、学历进行对比,然后进行联系 。
满意性决策的人并不追求“最好的”,而是只要眼前的选择令自己感到舒服就好,并不为后来出现得“更好”感到后悔 。
美国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曾做过一项实验把两者进行对比:
第一种情况下参与者可得3.8万美元年薪,但同时年薪之后3万;第二种情况下,参与者可得到3.5万美金年薪但同时年薪都是3.8万 。
结果,第一种类型的人要比第二种赚的钱多一些,但第一种更容易不开心,所以人做出的选择并不会基于幸福指数判断,而习惯基于攀比之上 。
一言贯之,选择恐惧由信息密度、情景、个人决策偏好三个方面所支配;满意性决策最幸福,最优化决策具备强烈的社会属性,不仅要自己眼中最好,还要别人最好 。

如果面临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 面临选择时怎么做决定

文章插图

美国经济学家加瑞·贝克认为,人们的选择并不符合“经济理性”(Economic Rationality),即,个人感觉能够理性权衡成本和收益并做出实际利润最大化决定,可工作常常出现「系统性偏误」 。
什么意思?对一件事的选择,我们会根据记忆、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来支持“已有想法”或“假设的结果”,最终造成想要的结果与期望相对而驰 。
比如:决定一个项目完成的质量 。
事实中并非“选择”如此简单,作为管理者如果拥有充足的信心,哪怕仅是过度乐观,都会改变最后结果;可有些场景却不同,你选择股票时的乐观并不能改变“股票本身”的变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