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面临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 面临选择时怎么做决定( 三 )


那么,有些选择看起来很容易,背后需要在「个人决策偏好」和对「结果预测」两者中不断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才能判断的更加精准,看起来就像赌徒谬论 。
其实,一点都没错;举个简单例子:
我身边部分人嘴上说着热爱写作,可每次对着电脑发呆半个小时也不知道如何开始;还有一些人认为「写作、拍短视频、锻炼某个技能」很难,需要先报各种课程学习然后再行动 。
难道他们真的不会吗?并不是 。
一切是他以往“最优化决策的偏好”造成先选择去学再行动(收集大量信息),而忽略“边行动,边学的力量”,结果导致大脑中信息过度增加,反倒无法开始 。
再举个例子:
每个B轮+企业做战略,创始人总会拉着高管团队基于市场情况、相关报告分析竞品,商讨后确认未来方向;有时中间几个月的选择、改变、反而最终还是相信当初的选择 。
另外在选择过程中,人们希望自己的判断高于「竞品」的决策,以达到新的战略高度,然而他们却忽略“动态竞争”(Dynamic Competitive)的核心在「时间效率」和「认知重塑」 。
作为管理者比较清楚,要想比对方做得好,自己必须推算出竞品下一步市场策略,抢在对方前面进行业务或技术创新;可事实是,创新本身是先「抄袭」 。
动态竞争过程中我们的认知会一次次被改变,你根本无法保证“昨天的选择”明天就正确,所以,总想在开始就想比别人厉害根本不存在,都是大脑的假象 。
最典型的案例是“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和石头剪刀布游戏,理性下的选择结果未必是最好,因为最终结果被“中间规则制定者”所控制,很多选择不能通过理性下的博弈获得答案 。

如果面临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 面临选择时怎么做决定

文章插图

同时,一些人讲究绝对选择正确,常常忽略“终局思维” 。
比如:你认为是人才决定业务,还是业务决定人才?也许你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事实中很多大佬的认知告诉我们,在后者 。
雷军创业之初80%的时间花在找人上,曾为找到一名硬件工程师连续打过90个电话;曾花3个月用十几次长谈换得一位候选人点头,这些均因为「业务模型」已经确认 。
其他领域也同样,如体育行业,教练的选择能够影响运动员最终在竞技场的表现;在政治领域,尽管选民投票虽是一种选择,但选择自己喜欢的竞争者,未必就是最适合的 。
据此,把镜头拉近到当下,很多人在选择上徘徊,是因为对事项、目标需求不清晰 。
如果非常清晰就不会在选择上浪费太大成本,当然你也许会说“需求不需要选择吗”?在我看来,需求是动态过程 。
这就像画家达芬奇所述,所有的知识都源于我们的感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有固定意义,到最后,价格也不过是一种认知而已,毕竟每个时段看待事物角度都会发生不同 。
说白了,讲究绝对正确的选择是一种谬论 。
人算不如天算,这并非说就不去选择;而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不止于上述中“系统性偏误、高于竞品的眼光、忽略终局的思维”三个方面 。
看得见的属于可视化选项相关因素,那些看不见的更容易让人出错 。
比如,你渴望得到某个商品,竭尽全力获得它,可当得到后却发现没那么开心,甚至认为不值那个价格,这就是典型的“误以为想要”(mis-wanting) 。
向内求角度出发,之所以会在选择时陷入“想要”的困局,是因为心理上存在情感预期偏差(affective forecasting) 。
也就是,人们渴望得到某件商品时,往往会以为一旦得到就会长期获得快乐,但等到实现那天才发现,快乐程度和持续时间都远不如预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