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面临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 面临选择时怎么做决定( 四 )


一些研究中也发现,在选择这件事上,智商并不能帮上忙,更高的智商可能会做出更蠢的决策,这是因为智商高的人更可能受到“我偏见”(myside bias)的影响 。
也就是,他们往往更以“自我为中心”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因此更容易选择地关注,更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这也刚好和系统性偏误有所相似 。
生理层角度出发,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一直生存在资源稀缺和充满威胁的环境中,这种进化环境决定了人大脑最底层生存逻辑和价值倾向,更在意推迟或回避 。
此外,人的理智脑往往用在处理复杂问题上,在消费世界里,一旦试图自我试图追求“效用”最大化,那就需要接受更多信息,这可能会把选择“消耗殆尽” 。
这方面哈佛大学认知神经学家Buckner实验也证明,在“好的”或“对人们有更大吸引力”的选择上,会让人们感到痛苦 。

如果面临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 面临选择时怎么做决定

文章插图

当然,四种效应也常常导致我们选择痛苦:1)体验效用,2)期望效用,3)记忆效应,4)峰终定律
试想下,你为什么去看某个电影、打卡某个网红餐厅?是因为其在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让自我产生了期望感,才迫使自己去选择 。
然而,不论这次体验后感受好坏,它都会形成体验效用(experienced utility),可一旦体验后,人的记忆与过程好坏就会形成“峰终效应” 。
当下次在街道上、咖啡厅再次听到某首CD,脑海中就会对过去体验记忆进行回忆,那么,你“未来的选择”从而又会基于脑中对过去的体验,形成“期望” 。
也就是说,只有当体验效用符合我们的期望效用,而记忆效用又忠实地反映了体验效用时,我们才能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才不会选择偏差,这种情况很少见 。
一切若意识不到很容易造成「自我觉知偏差」 。
毫无疑问,任何选择背后都有大或小的影响,因此,不要在选择上投入太多时间;那么怎么摆脱这种潜意识控制,让自己的决策大概不会后悔呢?
亲身实践得出的四个有效方式:1)认知闭合需要,2)把选择做替换成不得不,3)衡量幸福和痛苦程度,4)为10%动机服务
所谓闭合即当我们面对模糊选项时,先用终局思维给出一个明确答案的欲望;不论什么答案都比混乱、不确定性要好,在寻找答案过程中,用「紧迫」和「永久」倾向去完成 。
前者,可以快速通过信息搜索形成对目标问题的尝试假设,越快越紧迫越好;后者,想法设法利用信息证实上一阶段形成的假设,越可靠越好,越永久越好 。
比如,“购买一台电脑办公使用” 。
对于什么时候买、预算多少很轻松可以得出答案,然后围绕“品牌,办公场景”等关键词在社交媒体平台看一些博主介绍,很容易得到答案,切勿贪多,同样该方法我也用在其他方面 。
大量研究指出,认知闭合核心让我们“抓住目标”需要,以及设定目标后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标的冲动而非选择上,这种高效的感觉,正是利用大脑喜欢确定性的习惯,逼迫自己去完成某个事项 。
其次把「选择做」替换成「我想要」后,我在工作上效率提高一倍 。
很多时候我们逃避的是那些没有安全感,不能长期掌控的事情,犹如上班这件事,你不得不做,还得做 。
假设你告诉自己,我是选择去上班的,主要想提升自己后得到更高薪资报酬;可能就会在心理、工作态度上有很大转变 。
该怎么训练这种思维呢?你可以用“我选择是因为我想要”的公式套入到各种场景,并在背后找到一个关键理由支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