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包括哪些内容?( 二 )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递信息,可以通过话语、表情、姿态、行为;文字、图象、音频、视频;书籍、报刊、电影、电视、电话、电脑、网络等各种直接或间接方式及媒介,甚至通过他人进行 。而这个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为教育者是着眼于他人的素质、能力而传递信息的 。
教育的主体
人的新奇感、好奇心既驱使人探索客观世界,又造就了人的求知欲和模仿力,使人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在教育活动中有两个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而教育活动的成效取决于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觉悟 。受教育者有主动求教和被动受教两种基本状况 。当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求知一致时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当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求知不一致时不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当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要求逆反时,往往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负面的效果 。如果教育对象拒绝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教育就可能失败 。
教育的内容
教育活动中传递的信息即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以影响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 。由于人类文明是逐步发展的,其中必定包含不完善的、有缺陷的、甚至错误的信息,因此有的教育不能带来积极的效应,还有可能带来消极的效果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步发展,以往的不足会被克服,但又可能有新的误区产生 。如宇宙“地球中心论”曾经长期作为教育的内容,随后被“太阳中心论”取代,而现“太阳中心论”也已被放弃 。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借助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有时是强势地位,向教育对象发出的启发、引导信息以及奖惩信息,以影响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 。
三要素
教育者、教育对象及其之间的信息传递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缺了其中任何一个,就不成为教育了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出了问题,教育也会出问题 。
人类积累的精神文明(如思想、道德、观念、经验、知识、技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等)如果仅仅记录在媒介上而不被人的大脑所接受就只是一些符号而已,只有进入了人的大脑,为人觉悟才能发挥作用,教育活动就实现了这个过程 。
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每个人来到世上时,虽然遗传了人类的神经系统,具备了构建其精神世界的物质基础,但其精神世界却是空白的 。只有随着他的成长,他的精神世界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如果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只是通过其自身的经历和个人的体验来建立,并随着其生命的终结而消失,那么人类文明就只能徘徊在初级阶段,难以得到发展 。幸好教育能使后人继承前人的精神成果,它提升了受教育者的能力和人生境界,并且能不断在较高的起点上推动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使人类的精神文明得以传递,因此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教育 。
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既能提升人的能力或素质,也能被用来限制特定对象获得某种能力或素质,例如夫权社会中就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来教育妇女 。
恰当的教育
由于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其重要,人们通常看重教育积极的一面,而忽略或回避某些教育活动的消极面,并在教育的定义中寄予正面、美好的期望 。但不恰当的教育定义可能把某些有缺陷的教育活动排斥在教育范畴之外,不能帮助人们全面、客观认识教育,而恰当的教育定义应该反映人类历史长河里所有教育的共同特征,能包容人类所有的教育活动,并为所有持不同立场的人所认可 。所以,科学的教育定义能有助于人们客观认识教育,而客观认识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持有正确的教育观有助于人们剖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而制定恰当的教育方针、规划、制度,从而促使人们进行合情、合理、合规、合适的教育活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