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散

【方剂名】川芎茶调散 ,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0g), 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0g),细辛一两(30g),防风去芦一两半(45g),薄荷不见火八两(240g) 。
【川芎茶调散】【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食后清茶调下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
【功效】疏风止痛 。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 , 舌苔薄白,脉浮 。
【方解】本方所治乃为风邪外袭 , 阻遏清阳所致 。风邪外袭,上犯头目,故头痛目眩,由于风性数变,故其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或牵引眉棱骨痛,若头痛作止无时,称为头风 。风邪束表,卫阳不宣,邪正抗争,则恶寒发热,肺气不利,则鼻塞,舌苔薄白,脉浮为风邪外袭之征 。治宜散风邪,止头痛 。因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方中用川芎祛风止痛,为治各经头痛的要药 , 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两侧或巅顶痛),又辛散活血止痛,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为君药 。薄荷、荆芥辛散轻扬,疏风止痛,清利头目,且薄荷用量独重 , 以其辛凉之性,制其诸风药之温燥,为臣药 。羌活、白芷、细辛、防风疏风散邪治头痛 。其中羌活镇痛力强 , 善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白芷善通窍止痛,治阳明经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 , 细辛散寒止痛,长于治少阴经头痛(头痛连齿),并宣通鼻窍,防风疏风解表,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缓和风药之燥性,服时用清茶调服,取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使升中有降,不致升散太过,共为使药 。诸药合用,疏风药众 , 止痛效宏 , 又引经用药 , 诸经头痛均治 。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风邪头痛的常用方,以头痛 , 鼻塞,脉浮为辨证要点 。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所致的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头痛,属风邪为患者 。
【使用注意】本方辛散药物较多,故凡久病气虚、血虚,或肝肾不足,阳气亢盛之头痛,则非本方所宜 。
【附】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即川芎茶调散原方加菊花一钱(3g)僵蚕三分(lg)共为细末 , 每服二钱(6g).食后清茶调服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攻,头晕目眩及偏正头痛 。
本方在川芎茶调散的基础上,加菊花、僵蚕以散风热,故对偏正头痛及眩晕而偏于风热者较为适宜 。
本方的服法是饭后用清茶调服 。其因:一是本方药多为风药,辛温升散,清茶苦凉 , 能清上降下,既能清利头目 , 又制风药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有降 。二是本方药物大部分含有挥发成分,入煎剂时,易失去有效成分,使药效降低,故用清茶调服,以保护挥发性成分不致丢失 。现临床将此方多制成袋泡茶剂,以保护挥发性成分不致丢失,且浸出率高、简便易行,故中药袋泡茶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
【方歌】川芎茶调用荆防 , 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