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黄龙汤

【方剂名】新加黄龙汤,出自清·《温病条辨》 。
【组成】细生地黄五钱(15克)、生甘草二钱(6克)、人参一钱五分,另煎(4.5克)、生大黄三钱(9克)、芒硝一钱(3克)、玄参五钱(15克)、连心麦门冬五钱(15克)、当归一钱五分(4.5克)、海参二条、姜汁六匙 。
【用法】水煎,分3次冲参汤,姜汁送服,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候一二时不便,再服;一昼夜不便 , 更服;一服即得便,止后服 。
【新加黄龙汤】【功效】滋阴益气 , 泻结泄热 。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症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 , 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
【临床病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中风便秘、外眼炎症、重症急性胰腺炎、肝硬化腹水等病症 。
1.中风便秘:60例本病患者 。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服药后,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候一二小时不便 , 再服,口服或鼻饲,5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果导片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大便通畅,伴发症状消失,排便间隔正常为痊愈;大便易于排出,伴发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排便间隔基本正常为显效;大便较易于排出,伴发症状改善,排便问隔明显缩短为有效;治疗后大便仍未排除或排除困难,伴发症状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腹泻6例,停药后好转 。(《中医药学报》2009年第5期)
2.外眼炎症:用本方加减治疗西医不愈的重症麦粒肿、眶蜂窝组织炎、泪腺炎36例 。疗效标准:结合临床经验拟定 。临床红肿、疼痛症状消退,或经化脓后排出脓液而消退,且日后无任何后遗症为治愈;炎症范围明显缩小、局限,疼痛减轻或消失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治疗结果:36例中治愈34例,好转2例 , 无无效者 , 总有效率100% 。(《现代中医药》2005年第2期)
3.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 。方法:48例患者均在发病72小时内手术 , 于术后第2日起空肠造瘘口注入本方加减方煎液 。用药频率视大便情况调整.以每日2次大便为宜 。对照组不采用中药治疗 。疗效观察:胃肠功能恢复判断指标24小时胃肠减压管引流量低于200毫升 , 肠鸣音每分钟>3次,每日大便次数>2次 。结果:治疗组首次排便时间3.1±0.5日、住院时间23.5±2.6日、并发症发生率20.8%、治疗失败率4.2% , 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前后血清TNF- a(ng/ml)(7.14±1.92 , 1.87±2.08)、IL-6( pg/ml)(326.16±12.16,68.75±2.98)、IL-8( pg/ml) (416.22±10.99) 。治疗组对于TNF-α、IL-6、IL-8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江苏中医药》2008年第7期)
4.肝硬化腹水:本方化裁治疗(太子参20~30克,玄参10~15克 , 麦门冬10~15克,生地10~15克,大黄3~6克 , 炒白术10~15克,茯苓10~15克 , 猪苓10~15克,车前子10~15克 , 甘草3~6克 , 生姜3片)肝硬化腹水46例,总有效率达95% 。(《江苏中医药》2008年第3期)
【方解】本方以调胃承气汤为主缓下热结,兼顾气阴之虚 。主治气阴久耗热结里实 。而黄龙汤内含枳实、厚朴以大承气汤为主补气养血,急下通便 。两方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一柔一急 , 均使正气得运 , 阴血得复 , 通腑泄热,邪热自平 。
【现代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新加黄龙汤方中大黄、芒硝、甘草即“调胃承气汤”,可清泻胃肠燥热 。另有研究表明可对抗多种疾病并发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