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麻黄为常用中药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应用历史悠久 , 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 , 为医家治疗感冒咳喘常用之品 。近代尚为提取麻黄碱的原料 , 销用颇大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m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 Schrenk et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unge.的草质茎 。草麻黄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甘肃、山西、辽宁、吉林、宁夏等地;中麻黄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青海、山西、甘肃、陕西、河北等地;木贼麻黄分布于山西、河北、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多为野生 。
【生长环境】麻黄主要生长于我国中温带、温暖带的干旱荒漠、草原及山地区域 。从海拔150米的吐鲁番盆地至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均有生长 。具有喜光、耐干旱、耐盐碱、抗严寒的特性 。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干燥的沙漠、高山、低山、平原等地均能生长 。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麻黄在我国北方各地均宜栽培 。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应选沙质壤土、沙土为宜 。忌黏土、酸性土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 。选好地块,经过耕翻,做成平畦,以待播种 。
2、种植方法:
(1)种子繁殖:多采用平畦播种育苗 。选用成熟饱满的种子,春季4月开始播种 。条播:开5厘米深的沟,行距30~40厘米 , 将种子均匀地播在沟中 , 细土覆盖 , 镇压后 , 小水浇灌 。点播:穴距30厘米 , 每穴播种20粒左右,覆土3~5厘米,镇压和小水浇灌 。种子发芽率一般为60%~80%,7~15天出苗 。出苗后不需间苗 , 应注意松土、除草 。秋天或翌年春天即可移栽 。
(2)分株繁殖:秋季或春季解冻后,将成年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分成5~10个单株,按行株距各30厘米开沟、栽种、覆土至根芽 , 将周围土压实后浇水,要精心管理,促进正常生长发育 。
【栽培管理】
1、麻黄耐旱,种植成活后 , 一般不需浇水,水多易引起烂根 。春季返青前,可适当施一些厩肥 。植株生长2年即可收获 。
2、病虫害防治:麻黄多为野生,很少有病害发生 。但常见有虫害使小枝端卷曲,影响植株生长 。害虫名及防治方法,尚待研究 。
【收获与加工】8~9割取地上绿色草质茎,以9月为最佳 。此时茎心充实,髓内呈黄棕色或棕红色,有黄色粉状物,生物碱含量高 。过早收割,则质嫩、茎空无粉,过迟因受霜冻而色变红,影响质量 。如冬季或夏季采收麻黄 , 其生物碱仅为秋季的50%左右,且折干率也低于秋季 。采收后去净沙土拣出杂草,置于通风干燥处晾干 , 不宜长久日晒或露天堆放,以免褪色发黄,影响质量或发霉变质 。
【药材形状】
1、草麻黄:茎枝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毫米,有的带少量木质茎 。表面呈淡绿色至黄绿色,具细纵脊棱,节明显,节间长2~6厘米,膜质鳞叶3~4毫米;裂片2(稀3) , 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膜合成筒状,红棕色 。体轻,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状,周边黄色 , 髓部红棕色,近圆形 。气微香 , 味微苦涩 。
【麻黄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2、中麻黄:茎长圆柱形 , 多分枝,直径1.5~3毫米 , 有的带较多的木质茎,节间长2.5~3厘米,表面绿黄色或黄色,细纵棱较明显 , 触之有粗糙感 。膜质鳞下部1/3合成鞘状或几木合生,上部3裂(稀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微反卷 。断面髓部常三角状圆形 。
3、木贼麻黄:茎细圆柱形,多分枝,直径1~1.5毫米,常带灰棕黑长木质茎;节间长1.5~3厘米 。表面灰绿色或暗黄绿色,细纵棱不明显,触之无粗糙感;膜质叶下部的2/3合生成鞘状,基部常成棕色,上部2裂(稀3裂),裂片三角形 。
- 芡实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草果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莲子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山柰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九节菖蒲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天花粉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千年健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天南星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赤芍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高良姜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