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概述】五味子为较常用中药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收敛固涩、补肾宁心、益气生津之要药 。尤以“北五味”质量佳,驰誉国内外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u.ndrachinensis (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rndrasphenanzthera Rehd. et Wils的果实 。前者习称“北五味”,后者习称“南五味” 。前者主产辽宁 , 吉林,黑龙江;后者主产陕西,河南 , 湖北,四川等地 。多为野生 。
【生长环境】五味子多生于湿润、肥沃、腐殖质层深厚的杂木林、林缘、山间灌木丛处 。喜光、喜湿润、喜肥 , 具有适应性强的特性 。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深翻细耙,施足底肥 。一般翻地深度25~30厘米,每667平方米施厩肥4000~5000千克 。于播前作畦,畦高20厘米,畦宽1~1.3米,畦长视地形而定 。
2、种植方法:
(1)种子繁殖:五味子种子皮坚硬,有油层 , 不易透水 , 出苗困难,应于播前进行种子处理 。先将五味子果实用温水浸3~5天,搓去果肉,洗出种子,漂去秕粒,然后进行催芽 。用种子的3倍量湿沙充分拌匀,以种子互不接触为度 。再挖深、宽各50~60厘米土坑,将种子放于坑内,上盖一层草 , 再盖土20厘米 。四周挖好排水沟,以防雨水灌人 。在催芽过程中 , 要经常检查,防止发霉 。一般沙埋处理70~90天,见胚根稍露,即可播种 。
(2)播种:以春播为宜 。于畦面横向开沟,行距15厘米,沟深5厘米左右 , 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覆土2~2.5厘米,适当镇压 , 覆盖一层薄草,用绳子固定,以保土壤湿润 。一般每667平方米播种量5千克左右 。
(3)移栽:一般选2年生苗移栽,1年生壮苗也可 。栽后易成活,新生根较多,植株生长旺盛 , 成活率达80%以上 。采挖野生苗移栽,因无主根、侧根,只是根茎且不定根又是从根茎上再生,而移栽后缓苗期较长,原须根多枯死 , 成活率低,生长不旺,生产上采用不多 。
移栽于春、夏、秋三季均可 , 以春、秋两季为好,成活率高 。春季应在芽未萌动之前 , 秋季应在落叶后,夏季移栽于雨季挖苗带土坨 。于畦面开穴,穴距、穴深各30厘米 。穴底施适量厩肥,覆一层土 , 然后栽苗 。栽时将根舒展开,填一部分土,随之轻轻提苗,再填土踏实,然后灌足水,待水沉下再填土封穴 。
【栽培管理】
1、搭架:以搭设立架为好,有利通风透光 , 产量较高 , 因五味子为多年生植物 , 生产多用三角铁或水泥柱作立柱 。立柱长2.6米 , 埋入地下30厘米,最好用水泥固定 。可用8号或10号铁丝 , 于立柱中部及上部,横拉两道 。再按每株插4根竹竿,竿距12~15厘米 , 要求排列整齐,用细铁丝将竹竿固定在铁丝上 。待五味子新枝伸长35~40厘米时,即引蔓上架 。每株要培养4条基生枝,将每条主蔓顺时针方向缠绕竹竿上,并用绳固定 。
2、育苗期管理:
(1)遮阴:播种后20~30天 , 即陆续出苗 。应经常检查出苗情况,以防覆草压苗 。当出苗达60%~70%时 , 去掉覆盖率,用树枝搭起简易棚遮阴,保证幼苗正常生长 。
(2)灌水:幼苗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 , 怕干旱 , 当表土层干达2厘米时,及时灌水,灌水后畦面出现板结时,结合除草适时松土,破除板结层 , 防止水分蒸发 。
(3)间苗:幼苗抽出3~4片真叶时,及时间苗 , 按株距6~10厘米定苗后可将阴棚撤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