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概述】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落叶乔木 。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功能 。主治肝肾虚弱、腰膝酸软、滑精尿频、胎动不安等症 。主产于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
【形态特征】株高达20米 。树皮、叶折断后均具有白色细丝 。叶椭圆形,长6~18厘米,宽3~7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锯齿,下面脉上有毛,叶柄长1~2厘米 。花单生,雌雄异株,无花被,与叶同时开放或先叶开放,单生于小枝基部,雄花具短梗,雄蕊6~10枚:雌花具短梗,子房狭长 , 无花柱 , 柱头2裂向下反曲,1室,胚珠2 。翅果卵状长椭圆形而扁,长约3.5厘米,先端下凹 , 种子1粒 。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杜仲对气候和土壤条件要求不严 。野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冬天为冰雪覆盖的地区 。抗寒力较强 。中性、微酸性和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或黏土均可栽种 。但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 。土壤过黏、过湿或过干贫瘠均不利于杜仲生长 。也可利用零星土地进行种植 。
【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阳土地种植,可提高杜仲产量 。播种前先施足基肥,翻耕细耙 , 整平做畦 , 畦宽120厘米、高15厘米 。
【杜仲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2.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常采用15年以上的壮龄雌树作为采种树 , 生长在空旷向阳的母树 , 冠大枝多,结果多,质量好 。不应采收阴郁林内和光照不足母树的种子 。成熟果实的果皮为淡褐色且有光泽,种子呈白色时采收 。收后放于阴凉通风处阴干,如烈日暴晒会降低发芽率 。一般种子寿命只有半年至1年,1年以上种子不可使用 。
(2)播种:由于杜仲果皮含胶质 , 影响种子吸水,发芽率低,所以播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 。方法是:将种子与清洁湿润的河沙混合,放在木箱里或露地挖的坑里,经常保持沙子手握成团而不滴水为准,经过15~20天开始萌芽 , 即可播种 。若到了播种期,种子仍未露白点 , 可用20C温水浸种36小时,每12小时换水1次,然后捞出晾干,第二天即可播种 。播种期长江以南为11~12月,华北地区为4月中下旬,按行距25厘米、深2厘米播种,播后盖草浇水,播种后10天即可出苗 。每667平方米用种量7~8千克 。
(3)定植播种:当年冬季或翌年春季树叶未展开之前 , 选择1米以上的种苗,按行株距2米x1.5米挖穴,每穴先施底肥,然后将苗栽入穴内 。
【栽培管理】
1.田间管理
(1)幼苗管理
①松土、除草及保墒 。播种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陆续揭去覆盖物 。当苗高5厘米以上时,要经常松土、除草 。
②间苗 。当苗高3厘米以上时,可将病苗、弱苗、过密苗拔去.留下健壮苗继续生长 。
③追肥 。为使幼苗生长健壮,苗期可追肥3次,第一次在5月中、下旬苗高10厘米时进行,第二次在6月,第三次在8月,每次每667平方米施入畜粪尿1000~2000千克 。
(2)成株管理:成株每年春季结合松土、除草每667平方米追施厩肥1000~2000千克 。北方引种,在冬季要做好幼苗的保温防寒工作,是引种成活的关键 , 冬季上冻前根部要培土,植株要用稻草包扎,防止幼苗冻伤 。每年冬季适当将侧枝及根部幼芽剪去,使主干生长粗壮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在杜仲行间可间种其他作物或药材 。
2.病虫害防治
(1).病害
①立枯?。翰≡且恢终婢?,主要为害幼苗,4月中旬至6月下旬最易发生,使出土不久的幼苗茎基部腐烂,收缩变成褐色.幼苗倒伏,日晒后即干枯 。防治方法:①苗床必须选择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②育苗之前必须进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用五氯硝基苯1千克或硫酸亚铁20千克 , 磨碎过筛,均匀地撒于畦面,然后播种;③发病初期喷洒36%~40%的甲醛1000倍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