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幸的是,李白的这首诗没有局限在崔颢的《黄鹤楼》里,而是能在承继崔诗阔大愁绪的基础上青出于蓝,不仅在音律上更为和谐,在容量上更加丰富,还能扩个人之愁为家国之愁,由此在格局上更加开阔 。
先来看前几句 。李白先是写了凤去台空的情景,与《黄鹤楼》的鹤去楼空相似,但是却用两句写出了前诗四句的内容,而颔联则另说他事,由凤去台空的孤独联想到人世沧桑和历史变迁,又点到面,由凤凰台到天下兴衰,不仅将同样的四句诗承载的内容无限扩大化了,连诗境也开阔了许多 。
再说颈联,且不说"三山半落青天外"中的"半"、"落"和"外"构思是如何的巧妙,光青山绿水白鹭洲这几样景结合起来,就是一幅如画的诗境,这将前面诗句中挡不去的历史悲哀感化进了眼前的山水景物中,暗示人无法阻挡历史变迁,但人生就像这美景一样,存在了就是有意义的 。而前面的那种兴亡感慨,也在这写景物的"兴"法中深化得悠远了 。
而最后一句,浮云蔽日是自然常见之景,也是人生哲理 。它暗示了作者的心境,写出了李白对于奸佞小人围绕皇帝,妨碍国运的担忧,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这就比崔颢的乡愁在格局上大得多了 。李白也明白"浮云蔽日"是免不了的,因此也只能无奈 。但毕竟关系自己的祖国,所以明知没有办法,但仍然为此忧愁 。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关怀了 。而且浮云蔽日终究只会是暂时的,太阳不会总被浮云遮盖,因此结尾两句就不止是像《黄鹤楼》那样的消极,而是隐含着积极和乐观 。

文章插图
结语:
说到这里,相比大家对这两首诗孰优孰劣的问题都有个大致的看法了 。唐诗佳作千千万,往往是各有风姿,难分胜负 。后世文论家非要评个"七律第一""压卷之作""冠绝全唐"……实在是有违品诗的初衷 。
就如这两首诗:崔颢的《黄鹤楼》珠玉在前,已成绝响,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依旧能在致敬之时做到自出机杼,已经是不易 。因此这两首诗可以称得上是不相上下,皆是佳作 。若非要分个你我优劣,那就是:从格局上看,李白胜;从意境上看,崔颢胜 。但总体上,只能说各有千秋 。(一往文学作者:柳暄妍)
说太白《登金陵凤凰台》“抄袭”崔颢《黄鹤楼》的,多是被“太白搁笔”这美谈所误导,太白确实“抄袭”过《黄鹤楼》,但那首诗叫《鹦鹉洲》 。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李白《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
两首诗的形制完全相同,都是“半古半律”,前二联古风,后二联则是整饬的律句 。《黄鹤楼》连用三个黄鹤,《鹦鹉洲》则连用三个鹦鹉 。《黄鹤楼》第四句出现“空悠悠”的三平尾,《鹦鹉洲》就跟上“何青青”的三平尾 。《黄鹤楼》写乡愁,《鹦鹉洲》的愁则更丰富一些,你也可以理解是乡愁(迁客),也可以理解是“怀才不遇(月向谁明)”之愁 。
《黄鹤楼》其实是半首古风+半首律诗,当然不是格律诗的正格,那为什么历来诗论尽皆推崇,严羽更在《沧浪诗话》中定其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呢?我认为黄白山在《增订唐诗摘钞》里的评最能说明,他说:“前半一气直走,竟不作对,律之变体 。”前四句一气直下,连用三黄鹤,读来却流利鲜活,第四句忽然转到白云,飘然又不突兀,是盛唐气象,三四句本应对仗,这里也都舍去,所以这是格律诗的变体 。变体二字并不是简单的区别于正格,盛唐时,格律诗处于发展阶段,《黄鹤楼》正是崔颢对格律诗创作所作的尝试,这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说“强强联合”的过程,而这过程所孕育出的作品,也便是弥足珍贵的 。
- 李白在马鞍山东西梁山写的诗?
- 李咏走了,冯小刚发声哀悼有问题吗?
- 日本愤青刺伤李鸿章,为清朝减少1亿两白银赔款,那么这个青年的结局如何?
- 李幼斌版的《亮剑》为什么会成为在翟鸿燊讲课时的模版?
- 其二 李商隐马嵬的翻译?
- 李云迪有女朋友吗?为什么39岁还不结婚?
- “药圣”李时珍养生秘诀:记住3点,福寿双全
- 李白,为什么要写《秋浦歌》?
- 李连杰《海洋天堂》只要了一块钱而《敢死队》要了一亿,怎么看?
- 李温是唐朝第几个皇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