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激光焊接 精准无缝(工匠绝活)】孙红梅在工作中 。王 斌摄
【绝活看点】
孙红梅:第五七一三工厂一级技术专家;她专攻航空发动机焊修技术 , 先后维修航空发动机600多台 , 研发10余项核心修理技术 , 攻克60多项技术难题 , 获得6项发明专利 , 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
头戴焊工帽 , 手持焊枪 , 眼睛紧盯着镜子反射出来的内壁情况 , 在第五七一三工厂 , 孙红梅正一丝不苟地修复某型航空发动机损坏的机匣 。 突然 , 当漏点受高温熔化至液态金属滴落前的瞬间 , 孙红梅迅速加焊丝将其堵住 , 待内部漏点排除后 , 再将机匣上的“窗口”补片焊牢 。 整个过程 , 将附近轴承座变形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 , 仅有头发丝的1/25 。
“这些修复后的发动机机匣 , 不论是性能还是使用寿命 , 与原来的零件基本没有区别 。 ”别看孙红梅自信满满 , 操作熟练 , 但是提起修复过程 , 她仍心有余悸 。
此前 , 该型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机匣损坏 , 国内没有成功修复案例 。 接到任务后 , 孙红梅发现 , 机匣内部构造复杂 , 故障点多发生在腔内 。 “我们要从外部摸排、准确判断故障位置 , 微创‘解剖’不污染内腔 , 确定漏点定位、实现精准焊接 , 复原‘缝合’以防变形 。 ”孙红梅介绍 , 这4个关键步骤环环相扣 , 其间任何一个小失误都会造成产品报废 。
为了逐步解决各个难题 , 孙红梅待在厂房内把镜面反光仰焊、激光焊、光电复合焊等4种新技术试了个遍 , 经过近半年的研究攻关 , 终于掌握了这套给发动机机匣做“手术”的方法 。
孙红梅有一股子韧劲 , 只要认定的事情 , 就一定要做好 。 1999年 , 孙红梅从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焊接专业毕业 。 “我要去部队工厂 , 为国防事业做贡献!”从小就有从军梦想的她一头扎进了深山荒野的工厂 。
为了尽快练就过硬操作本领 , 孙红梅白天在维修现场熟悉产品性能 , 掌握各部件的维修技巧 , 向师傅同事学习经验;晚上 , 她又拿起书本 , 学习科研院所的焊接技术研究成果 。 两三年时间 , 孙红梅就掌握了全部基础焊接工艺 , 从学徒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
2002年 , 孙红梅被调到襄阳厂区 , 担任焊接和热喷涂技术员 。 新部门刚成立 , 没有资金添置焊接喷涂设备 , 孙红梅就动手将以前报废的设备拉来修;为了保证试修周期 , 她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 , 跑到谷城厂区借用设备进行试修 。
在修复某型发动机有磨损故障的涡轮叶片时 , 由于需要焊接的部位是个棱边 , 形状不规则 , 最厚的部位大约1毫米厚 , 最薄的只有0.3毫米 , 焊接时特别容易焊塌了 。 此外 , 叶片材料是一种铸造高温合金 , 焊接时特别容易产生焊接裂纹 。 “当时 , 厂里的老师傅们都说这叶片焊不了 , 一焊就裂 。 ”孙红梅提到 , 如果焊接失败 , 会造成每枚叶片3000多元的损失 , 还会耽误生产进度 。
孙红梅不愿放弃 , 她整天围着堆满厂房的发动机“转圈” , 拿着发动机叶片认真观察 , 一方面认真查阅相关资料 , 一方面反复尝试动手实验 。 一天下来 , 孙红梅往往汗流浃背 , 耳朵嗡嗡响 , 眼睛也常被电弧光打伤 , “那时候一闭眼就刺痛难忍 , 泪流不止 , 整晚都睡不成觉……”
在孙红梅的努力下 , 她逐渐发现:只要控制好电流参数就应该能实现叶片焊接 。 为此 , 她一次次试焊 , 有一天终于在叶片上焊出了整齐的焊缝 , “当我看到焊缝没有烧塌 , 没有裂纹时 , 我感到无比地高兴和自豪!”孙红梅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