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一种力量 音乐的力量图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如果出生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在音乐课上能学点啥?
最近恰好看到一本民国时的中学音乐教材,或许可以解答我们的部分疑惑 。
从目录来看,在当时的音乐课堂上,我们至少会认识巴赫、贝多芬、舒曼、门德尔松等西方音乐家;还能了解五线谱、唱名法的由来,简单认识奏鸣曲、进行曲 。

音乐是一种力量 音乐的力量图片

文章插图

当然,也有与本土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内容 。

音乐是一种力量 音乐的力量图片

文章插图

总的来说,除了由于技术限制导致教材的图片少一些,整体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全面的 。
看到这些,不知道有没有让你想起自己学生时代那些没有兑现的音乐课?也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好奇,近百年来,中国孩子的音乐教材都一样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跨越四个历史阶段,了解音乐教材的变革和音乐教学理念的变迁,感受中国音乐教育百年来的变化与发展 。


学堂乐歌时期:让音乐成为情感的载体


中国最早的校内音乐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 。

音乐是一种力量 音乐的力量图片

文章插图

在清末维新变法的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成为当时的潮流 。1905年,科举废除,一批新型学校纷纷成立,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端 。
这些新式学校在当时被称为“学堂”,其中教唱歌的课程,叫做“乐歌”课 。
所以,学堂乐歌,便是指清末民初时期的学校歌曲 。

音乐是一种力量 音乐的力量图片

文章插图

学堂乐歌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家,比如李叔同、丰子恺、沈心工 。他们多有留学背景,但又不是主修音乐,基于对祖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责任心,纷纷投身于学堂乐歌的创作 。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时期的歌曲很少有原创的曲调,大多是根据西方现成的曲调填上新词而成的 。

音乐是一种力量 音乐的力量图片

文章插图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送别》,就是李叔同在日本听到一首叫做《旅愁》的歌曲后,在此旋律上填词而成的 。而《旅愁》的原曲,源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 。

音乐是一种力量 音乐的力量图片

文章插图
▲1905年,李叔同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用作教材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课程表》等条例,将“教唱歌”正式列入教学课程,这标志着音乐从法律层面上正式成为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

音乐是一种力量 音乐的力量图片

文章插图

但值得一提的是,直到1923年,这门“唱歌”科目才被正式命名为“音乐” 。而从当时的科目命名,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阶段,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唱歌 。

音乐是一种力量 音乐的力量图片

文章插图

唱的都是什么歌呢?
以李叔同编写的《国学唱歌集》为例,其中的歌曲大概分为三类 。一是爱国歌曲,比如《大中华》《祖国歌》;二是抒情歌曲,比如《送别》《春游》;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等等 。
从大量的爱国主题的歌曲可以看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音乐被赋予了重大的功能职责和历史使命——唤醒国人,激发国人救亡图存的信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