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隆新手攻略 新阿瓦隆熔炉在哪( 六 )


(Langtoft’sChronicle)中的第一部分,就是从魏斯的《不列颠人的故事》中翻译而来的,可见魏斯的作品,在中世纪时期,也被当时的历史学者视为历史文献[10] 。
到了13世纪早期,在魏斯的基础上,英国诗人莱亚曼(Layamon)写成了长诗《不列颠人》(Brut) 。
莱亚曼生于赛文,很可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 。他的《不列颠人》是用当时英国偏西南的方言,并吸入了大量盎格鲁-撒克逊的词汇,所用的多为当时流行的盎格鲁-撒克逊书面语言和日常交际语言[11] 。
莱亚曼的作品,是诺曼征服后,第一部用英国本土语言写成的史诗,对亚瑟王的事迹在英国本土居民中流传,起到了推动作用 。
《不列颠人》中,关于亚瑟王的大概占了全部诗篇的二分之一,约有8000余行 。诗中写了亚瑟王的征战业绩,说他成功的征服西北欧的大部分领土,其中最主要的征战是他击败罗马皇帝卢修斯的战役 。但在亚瑟王带兵出征期间,不幸祸起萧墙,他的侄子、摄政王莫德雷德起兵造反 。亚瑟王只得班师回朝,率军平叛,他杀死了莫德雷德,自己也不幸受了致命之伤,回到阿瓦隆岛去疗伤了[12] 。
莱亚曼在诗中减少了《不列颠人的故事》中所增加的宫廷文化色彩,第一次把亚瑟王描写成了不起的英格兰英雄 。在他的故事中,亚瑟王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时代伟人,从此之后,亚瑟王不再仅仅是威尔士人的英雄了,他成为了包括诺曼征服者在内,全体不列颠居民的骄傲,足以同查理大帝相抗衡 。
3、文化符号亚瑟
12世纪后半叶和13世纪初叶,亚瑟王的故事向不列颠之外的欧洲传播 。亚瑟王成为整个西欧的骑士共同效法的对象,亚瑟王的宫廷也为各地君主所追捧 。亚瑟王的故事,更是成为各地诗人创作的源泉 。
在法国和日耳曼尼亚地区,当地的作家将本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巧妙加工,融合到了亚瑟王的故事里 。这些新故事,在不同程度上,是对当时各地区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背景的映射 。
12世纪末期,法国诗人克雷蒂安(Chretien de Troyes)先后创作的五个关于亚瑟王宫廷的故事,包括《埃里克与伊尼德》(Eric et Enide)、《克里杰》(Cliges)、《伊文》(Yvain)、《帕尔齐法尔》(Perceval)和《兰斯洛特》(Lancelot) 。如同蒙茅斯的杰弗里塑造的亚瑟,适合他为之著述的诺曼社会一样,克雷蒂安也同样改编了亚瑟王的故事,使其能配合当时法国的思潮和风气 。克雷蒂安把亚瑟王的宫廷卡米洛写成了有史以来最尽善尽美的宫廷,而亚瑟王本人在他的故事中远远比不上他的宫廷社会和出入宫廷的骑士与贵妇重要 。
13世纪初,法国人罗伯特·戴博伦(Robert de Borron)以及活跃于亨利二世宫廷的玛丽·弗朗斯(Marie de France)等人收集法国各地的民间故事,编写出更多关于亚瑟的传奇 。其中著名的故事有“寻找圣杯”、“魔法师梅林”、“骑士兰斯洛特”以及“兰斯洛特同亚瑟的王后桂妮维尔私通”,还有“亚瑟王之死”等等[13] 。
同一个时代,亚瑟王也传到了日耳曼地区 。斯特拉斯堡的格特弗里德(Gottfried von Strassburg)和 埃森巴赫的乌尔法姆(Wolfram von Eschenbach)分别创作了两个完全不同类型和亚瑟王相关的故事[14] 。格特弗里德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的主题是骑士和贵妇的爱情,以及他们的恋情最终导致的悲剧 。而乌尔法姆的《帕西法尔》(Parzival)则是富有基督教传统的寻找圣杯的故事 。两者的故事里,亚瑟王同样只是作为陪衬的背景角色 。
1312年问世的,雅克·德·隆格庸(Jacques de Longuyon)的“孔雀之誓”(Voeux du poan)里,把亚瑟王同查理大帝、哥德弗莱·德·布荣(Godfrey de Bouillon)等人同作为骑士典范的九杰之一[15],反映出亚瑟王的历史形象在当时是深入人心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