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长洲:苏州古称 。②苹藻:苹与藻,皆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莽原上野火烧尽草木,留下一片灰烬,显得荒凉空旷,唯有吴王楼台高耸如初 。
B.颔联写到千年过去,吴王已经不在,只有潮水伴着明月自来自往,历史变幻之感油然而生 。
C.鸟儿的影子在江树中忽隐忽现,猿猴哀鸣声彻云霄,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 。
D.诗人傍晚时分行经长洲,怀想昔日繁华停车凭吊,落日余晖中更见苍凉,也更显怀古之意 。
2.分析该诗结尾与李白《越中览古》结尾在表达技巧方面的异同 。
6.答案:
1.A;
2.同:①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让人回味 。②与前文形成对比(衬托),突出情感表异:《长洲怀古》结尾是乐景衬哀情 。《越中览古》结尾是哀景写哀情 。
解析:“唯有吴王楼台高耸如初”错误 。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
【诗歌鉴赏高中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过岭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
注:毵毵: 毵毵(音sānsān),毛细长貌,这里用来形容落花如雨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甘”意思是“甘甜”,此处用“一勺”突出“甘”之难得,“甘”之甜美,“又”,又试一勺甘,谓重饮此水,表达七年被贬,终于北归的喜悦之情 。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
C.颈联用典 。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
2.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从写景角度(动静角度)、抒情角度(以景结情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7.答案:
1.D
2.以动衬静,尾联描写了山鸡惊起、落雨纷纷的画面,以动衬静,表现出了山间的宁静;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尾联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毛毛细雨荡涤苏子人生的抑郁,山间静谧给予诗人心灵的安宁,表现了诗人乐观与旷达之情 。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D项,“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有误,从诗中来看,“谁遣山鸡忽惊起”,“山鸡惊起”是动,是声,“忽”说明“山鸡惊起”之突然,这一句诗是典型的以声衬静,借助山鸡惊起来表现山间的宁静,并不是表现自然的勃勃生机 。故选D 。
2.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 。尾联“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意思是“谁把山鸡给惊起,落花伴着细雨纷纷飘落” 。山鸡被“惊起”,恰恰说明环境寂静,此处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山间韩静的宁静;“半岩花雨落毵毵”是描写景色,此句以景结情,这纷纷细雨荡涤干净了作者内心因被贬而产生的抑郁之情,宁静美好而又自然恬淡的山间景色让诗人的内心逐渐宁静下来,不以贬谪为意,表现了苏轼的乐观、旷达 。
- 高中学校励志标语 高中学生激励标语
- 今天明天诗歌朗诵 今天明天
- 高中教师格言 经典语录 高中教师格言座右铭
- 高中班级军训口号 最新高中军训口号
- 有创意的班级口号高中 高中班级的霸气标语
- 高中校运会口号八个字 高中校运会口号
- 文昌塔可以让学习的孩子高中
- 高中教室励志标语书法 高中教室励志标语
- 中学语文教师座右铭 高中语文教师座右铭
- 高中生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学习方法与技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