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粉丝经济”行稳致远

  理性对待粉丝热情、引导粉丝合理消费 , 同时将明星效应转化为提升商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契机 , 才能更好体现“粉丝经济”背后的流量价值

  作为文化娱乐产业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粉丝经济”同样要遵守市场经济对于诚信、法治的要求

  “粉丝经济”的出现 , 也是一道治理课题

  “双11”才过不久 , “双12”又将到来 , 很多电商平台和品牌把重点放在吸引粉丝“流量”上 。 从明星发布预售链接 , 到推出明星定制礼盒、联名款产品 , 再到购物赠送签名海报、线下见面机会等 , “粉丝经济”比往年更为抢眼 , 引发人们关注和思考 。

  以购买明星的专辑、代言的产品 , 为明星提升流量等为特征的“粉丝经济” , 正在成为近年来经济生活中的新亮点 。 以今年“双11”前的电商营销为例 , 某化妆品牌请明星代言1小时 , 销售额就突破4000万元;某日常用品请明星代言预售3万件产品 , 3分钟即告售罄;某明星代言的一款电动牙刷 , 3天预售额近2000万元……明星“带货”能力的背后 , 是粉丝们的强大消费能力 。 粉丝们从情感出发进行消费 , 通过商品购买、社群聚集、交流互动等环节 , 满足了自身的需求 。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升级迭代、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 , 成为“粉丝经济”兴起的深厚土壤 。 对商家来说 , 粉丝们带来的“流量” , 往往与“销量”直接挂钩 。 在利益的驱使下 , 行业内滋生了“流量至上”甚至“流量造假”等现象 , 亟待规范和引导 。 而粉丝群体中存在的“刷单”“刷票房”“刷好评”等不良行为 , 也为自身带来负面评价 。 理性对待粉丝热情、引导粉丝合理消费 , 同时将明星效应转化为提升商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契机 , 才能更好体现“粉丝经济”背后的流量价值 。

  作为文化娱乐产业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粉丝经济”同样要遵守市场经济对于诚信、法治的要求 。 有数据显示 , 36%的粉丝表示愿意为偶像每个月花100—500元 , 相关领域市场规模高达900亿元 。 面对这一庞大的市场规模 , 如果任由“流量至上”等非理性因素野蛮生长 , 不仅将破坏这一正在成长中的新生事物 , 也将侵蚀社会诚信体系 。 正因如此 , 近期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电商第三方平台须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 并将对涉嫌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 依法依规、诚实守信形成健康的商业模式 , 将更好推动“粉丝经济”行稳致远 。

  “粉丝经济”的出现 , 也是一道治理课题 。 随着相关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 “粉丝经济”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愈发多元 , 新对象、新领域、新场景不断涌现 。 比如 , 如何杜绝恶意注册账号“刷单” , 怎样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 , 如何认定在线“打赏”的法律效力 , 等等 。 回答这些新考题 , 需要相关各方携手努力 。 管理部门要加强事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 提高全过程监管意识;优质流量明星应当更加自律、更有担当、更具表率;平台方面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 , 杜绝管理漏洞 , 等等 。 各方协力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 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 , 才能为“粉丝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当前 , 随着粉丝素养不断提升 , 技术支撑日渐完善 , “粉丝经济”正在步入发展快轨 , 有望保持高速增长的活力 。 呵护好、规范好这一新生事物 , 让“粉丝经济”带动消费升级、行业变革和市场发育 , 就能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 为经济发展注入充足动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