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的两山夹一门 风水中的主次穴( 二 )


根据史书记载,五斗米道所建为“治”,为民所敬,普通信徒所建的静修之所称为“靖”,二者之间的等级上有着一定的差距,古语曰:“民家曰靖,师家曰治” 。在规模上,二者也有一定的差距,治由堂、台(坛)、房、舍等建筑组成,具有一定的规模,虽没有固定的形制,但是也不失气派 。而靖的构造则相对简单很多,只需要与居室隔绝,并且保持干净整洁即可 。“治”和“靖”都是道教建筑的早期形式,是道教建筑的雏形 。而道教建筑的兴起是在道教得到统治者的扶持之后,与皇家的宫观建筑相融合之后才开始的 。
发展期南北朝时期演变为“馆”或“观”(个别建筑会称寺),比如庐山招真馆、衡山九真馆、茅山曲林馆等,这一时期是道教建筑正式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道教在南北朝期间逐渐改良与完善其教义、教规与教派组织方式,由此也衍生出了道教的其他分支,并且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我国道、佛、儒三家鼎立的局面,这位道教建筑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道教走向成熟,教徒的不断增多与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道教建筑的规模、功能、形制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出现颇具规模的道馆和道舍,由皇家设立的道馆也逐渐增多 。
道教建筑在南朝时期称为“馆”,在北朝时期称为“观” 。根据《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有关早期道教宫观的记载,“(灵观)布设方所,各有轨制……”其形制内容繁芜、布局灵活 。因受到道教神仙传说的影响,道教建筑、活动场所的营建也都偏向于以“神仙仙境”为蓝本 。同时道教规范化的发展使得道教宫观建设也日趋规范,在建筑构造、功能划分等方面更加完善,为后世道教及道教宫观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兴盛期对于宫观一说,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 。对于“宫”的起源,《墨子·辞过》中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困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 。”由于远古先民长期以穴而居,穴潮湿容易致病,所以人们开始在高台之上建筑房屋,四周有遮挡以用来抵御寒冷,上面覆盖屋顶用来遮挡雨雪,这就是早期宫的来源 。宫作为一般居民居住场所的称呼,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百姓的房子在那个时候也可以称为宫,直到秦汉时期,人们的居住场所才有了等级的区分,宫开始作为统治者居住的场所出现 。
“观”最初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观,谛视也 。”观只是一种“观望”的行为 。直到周朝初期,才开始有了作为建筑的称呼的观出现 。根据史料载,周文王徙居楚丘时曾“降观于商,卜云其吉” 。作为一种建筑形式,“观”、“阙”最初并不带有任何神仙色彩 。早期观的作用也只是用于登高观察、缭望之用,与神仙思想并无联系 。
春秋战国之时,帝王诸侯有大兴宫观之风 。《春秋公羊传》中载,鲁庄公“春筑宫于郎,夏筑宫于薛,秋筑宫于秦” 。“一年而三筑宫”违背了“礼,诸侯之观不过郊”的制度 。宫与观已被看作同一种建筑 。秦朝之时更是大兴土木营造宫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都咸阳周围两百里地之内,宫观就有二百七十座,此时的宫观主要是供帝王游憩的离宫别馆 。当道教被引入皇家之后,朝廷里的宫、观才成为道教祀奉神灵的建筑 。道教方士宣扬修炼道术可以“延年益寿”,服食丹药可以“长生不死”,这种思想赢得了想“江山永固”的封建统治者的喜好 。秦始皇痴迷求仙问药,曾派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前往东稼仙岛寻找仙药 。为了获得灵丹,汉武帝在甘泉宫中建通天台求神 。各地的方士、巫医纷至沓来,在宫中求神拜仙,于是汉武帝的观台与神仙色彩联系起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