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的两山夹一门 风水中的主次穴( 四 )


其次,《金陵新志》中记载的元集庆路大元兴永寿宫图也是宋元道教宫观建筑的代表 。从图中可以看出,建筑群的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是牌楼、山门(因面阔三间又称三门)、三清殿和法堂 。牌楼和三门之间设有道教弟子聚集的广场,在广场的东西两侧分别设置钟楼与碑亭相对,这与佛教禅寺中钟楼与藏殿相对的规制有一定的差异 。
三清殿作为整个建筑群中最为重要的大殿,建筑的规制当然最高,其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坐落在高台之上,显示其重要地位 。主院外的东西两侧分别设有真武殿与藏殿,皆为单檐庑殿顶,来衬托三清殿的地位 。三清殿后侧设法堂,为高道讲经传道的地方 。三清殿后设法堂的布局也与佛寺中主轴线上佛殿后设置法堂的形式相似 。云堂位于院外面西侧次要位置;住持居室列于主院东西两侧,称东、西方丈 。另外,在万寿宫北面临近山林,在山上置飞龙亭以供观赏之用 。

风水学的两山夹一门 风水中的主次穴

文章插图

没落期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不再像之前那样大肆推崇宣传道教,而是在利用道教巩固统治的同时,对道教采取严格控制的政策,使得道教的社会地位开始下降,逐渐走向衰退 。明朝统治者多次下令整顿宗教,限制宗教的活动和人数,控制道教建筑的规模与数量 。到了清代,统治者开始推崇藏传佛教,道教更是受到统治者的打压,道教的社会地位一再降低 。因此道教开始向民间发展,呈现出民俗化趋势 。
这一改变也使得道教建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缺少统治者的支持,道教缺少建造大型宫观的资金,在山林中的道教宫观由于地势崎岖偏僻,信徒香火也不断的减少 。为了增加信徒,道教开始在市镇和近郊地区建造宫观,道教宫观建筑的规模也相对之前小了许多 。明清道教建筑的选址多有近亲城镇的趋势,建于山巅林地的道教宫观日渐稀少 。道教的民俗化也导致供奉的神仙的变化 。
在将道教原本信奉的神仙信仰推广到民间的同时,也从民间吸收了大量的民俗神仙信仰 。如关帝、城隍、吕祖、九江圣母等神仙以及供奉的庙宇,在有些地方其地位甚至堪比三清、玉帝等 。
【风水学的两山夹一门 风水中的主次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