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的两山夹一门 风水中的主次穴


“道教建筑是道士用以祀神、修炼、传教以及举行斋醮仪式的场所 。”在《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对“宫观”的解释为“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的活动场所,为道宫、道观的合称 。”总结以上对于道教建筑的解释,道教建筑统称为道教宫观,是道教用以祭祀、修道、传教的神圣建筑空间,它伴随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而兴建与演变 。
汉末五斗米道初兴,即开始筑有祀神的“治”、“庐”和静修的“靖”(靖室),根据《云笈七签》卷二十八《二十四治》中记载,道教最早的二十四个传教区域称为二十四治,分为了上、中、下各八治,但是至今无一能保留下来 。南北朝时期演变为“馆”或“观”(个别建筑会称寺),如庐山招真馆、衡山九真馆等 。唐、宋两朝时期,道教兴盛,道教的馆演变为宫观 。到了宋朝时期,全国发展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并且每处都建有宫观 。
宋、元以后,全真道兴起,又建立起丛林之制,如北京的白云观、陕西户县重阳万寿宫、陕西芮城永乐宫、周至县楼观台都是著名的全真道丛林 。民间主祀民俗神的建筑称为庙,这些主祀民俗神的建筑虽然形制不高,大小不一,但是数量众多,分布也是十分广泛,有的是独立的道教建筑,有的则是道教宫观建筑群中的一部分 。
道教建筑是道教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道教建筑伴随着道教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道教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逐步完善自身,从道教建筑的产生、发展到成熟完善,大体可以分为五个过程:

风水学的两山夹一门 风水中的主次穴

文章插图

起源期中国道教建筑伴随着道教的产生而出现,“…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茅屋,称二十四治 。治馆之兴,始乎此也 。”这是我国道教建筑最原始的写照,道教产生初期,人们为了更加接近神明,故修道的场所会选在山巅以及密林幽谷之中,居住于茅屋或洞穴之中,这也与道教教义中天人合一、融于自然的思想相呼应 。东汉魏晋时期,道教建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靖(静室)”“治”等早期道教活动场所东汉末年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创立了五斗米道,为了传道、修炼,先后在全国设立了二十四个传教区域,分上、中、下各八治,统称为二十四治,后增加四治,发展为二十八治 。
《云笈七签》中记载:“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治,十九静庐,授以正一盟为之道,伐诸邪……”,“治”的道教建筑形制早已经消失多年,建筑形式也无法考证,其形制也只能根据道教典籍中的记载进行推测猜想 。
“治”在现代已经无法从现实中看到,只能根据史料中的记载来了解,从建筑的规模上来看,治的规模较小,在治的形式中,其主要的建筑均设立在建筑群的南北中轴线上,建筑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由南向北依次设置门室、崇玄台、崇虚堂、崇仙堂,两边还设置祭酒舍、阴仙堂及阳仙堂 。建筑群的中心建筑为崇虚堂,崇虚堂内正中两间筑有崇玄台,台中间安置香炉,建筑在东、西、南三面开门,门边辟窗 。
道教思想中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一般重要殿堂间数都为奇数,而此处最高等级的崇玄堂采用了六间,早期的道教建筑中对这一做法要求并不严格,可见早期道教建筑的世俗化较为严重 。崇虚堂北建有崇仙堂,崇玄台南面有门室 。这种治的建筑已经奠定了早期道教宫观建筑的格局形式 。
“靖”的出现略晚于“治”,其多为单体建筑,单体的规模与陈设相较治来说,略复杂 。根据史料《真诰》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出这种成为静室的茅屋的平面图,其为单数三开间,屋东面开门,南面开窗称为“通光”室内放有一板床供修道者静修打坐之用,床上铺设草席,根据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也会更换不同的草席,静室的开窗十分讲究,窗下沿高度要与人坐床上修炼时眉毛的高度相同,这样做既可以减少外界对修炼者的干扰,同时也能够保证室内外自然之气的畅通以便修摩道术 。大多数的静室都是设置在山林幽谷之中的茅屋,但是也有少数的道教信徒在家中单独设立静室以便用来修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