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之路2创建地图指令 求生之路2全地图指令( 二 )


马群林与李泽厚的交往时间并不算久(从2017年到2021年) , 却是“这几年我接触最多的 , 交往最多的”(李泽厚语) 。有意思的是 , 由于李泽厚远居美国 , 马群林与李泽厚除了打过几次电话以外 , 交流几乎全靠邮件和微信 , 两人从未见过面 。但也许是性情相投 , 马群林很快成为了李泽厚人生最后几年的朋友和国内联络人 , 帮助李泽厚编辑著作、接洽出版事宜 。短短几年之间 , 马群林就帮助李泽厚整理和出版了多部论著 , 包括《李泽厚散文集》(2018)、《寻求中国现代性之路》(2019)、《从美感两重性到情本体——李泽厚美学文录》(2019)、《伦理学新说》(2021)等 。李泽厚曾表示将其中一本著作的版税赠予马群林 , 并称“这些钱对自己没有用” , 马群林坚持没有接受 。
帮助李泽厚买书、寄书是马群林与李泽厚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 。李泽厚在晚年仍然关注国内出版的新书 , 而在国内买书、寄书的具体工作常常由马群林代劳 , 李零的《波斯手记》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新近出版的书以外 , 李泽厚还时常想翻阅一些很多年前读过的旧书 。马群林回忆 , 有一次李泽厚托他寄一本1947年出版、欧阳凡海著的《鲁迅的书》 。还有一次是周建人1948年编译的《新哲学手册》 , 因为其中收录的一篇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节译 , 深刻地影响了李泽厚早年学术思想的形成 。马群林从孔夫子旧书网上用高价“淘”到这些旧书 , 连同正在编辑的新书文稿一同寄到美国 。寄的书多时 , 一次物流费用就超过一千元 。据马群林所说 , “李先生会认真读其中的一部分 , 另一些翻一翻后扔在一旁” 。马群林也会向李泽厚推荐一些自己关注的书 , 其中有些李泽厚会让他代买 , 另一些则认为“不值得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 寄书包裹到了李泽厚家门外需要消杀才能进屋 。有一次还被环卫工人当作垃圾而扔掉 , 李泽厚告知这个坏消息后 , 马群林说没关系 , 再寄一次就可以了 。
至于《人生小纪》这本马群林与李泽厚合作完成的书 , 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 。李泽厚素来不写自述或自传 , 因为“没意思 , 不想写” 。余英时、傅伟勋等人也曾劝说他写自传 , 出版社寄来了合同 , 甚至定好了书名叫《浮生记学》 , 李泽厚最终还是没有写 。他说 , “历史上被淹没和扭曲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多了去了 , 我的那点经历根本微不足道” 。因此当马群林把这个想法告诉他 , 认为写一本回顾性的传记很有价值时 , 李泽厚最初也是不赞成的 。马群林当下没有坚持 , 但私底下在整理李泽厚年谱的基础上梳理各个时间阶段的文字 , 到最终成书时已超过了60万字 。
马群林把书稿寄过去后 , 一开始还是收到了李泽厚反对的意见 。但过了大概八、九个月之后 , 李泽厚通过微信发来了140多张照片(涉及300多页)的详细修订意见 。这位编撰者的“软磨硬泡”最终打动了李泽厚 , 李泽厚在一次电话中和马群林说:“你如此之热心 , 如此之执着 , 费了如许心力 , 我再不看一下 , 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了 。我是认真对待的 , 希望你也一样 。”
据马群林的讲述 , 李泽厚先后为此书稿做过三次修订 , 涉及书稿的各部分乃至标点符号 , 前后共发300多张修订图片 , 以及平时交流时陆续提出的意见 。李泽厚两个眼睛都患疾 , 每次阅读只能坚持半个小时 。但马群林和李泽厚都是“急性子” , 又有时差的原因 , 于是两人经常一边交流一边修订 , “一工作就是一整个晚上 。”修订过程难免会产生意见的分歧 , 马群林说 , “只要你的建议好 , 李先生会重视和采纳 。但他在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 , 不会去迁就和讨好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