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伟明
思想者小传
曹伟明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兼任上海市群众文化专业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等 。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古往今来,江南地区、江南文化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江南地区的水文化孕育了鱼米之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镇、名镇 。它们的成功源自水、得益于水,又进一步丰富了水乡风情的文化根底和人文基因 。
比如,浙东的唐诗之路,让水路诗路交融、历史人文地理交汇,具有山清水秀、诗情画意的典型特点 。在唐代,这条水路吸引前来踏访、游赏、交游、吟咏的诗人在400位以上 。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等都在此留下了精品佳作,让整个江南洋溢灵动的诗性,口口相传、代代流传 。
在江南,一部城市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治理水患、利用水源的历史 。江南地区的文化,虽然呈现千姿百态的不同特色,但都或多或少带有水文化的基因 。它们不只有优美柔曼的诗性,更有开放进取的野性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追求卓越的开拓性;既是大自然的恩赐和造化,更是我们祖先通过劳动、创造留下的历史积淀,蕴含无数的人文传奇 。
历史上,“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浦”的江南地区,凭借水的流动孕育了灵动、丰富的水文化;长三角地区特定的生存生态和自然环境,为江南文化的成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 。面向未来,它也是推动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
造就“窗外闻橹声,门前连市井”的别样风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河网长度达6公里左右 。在太湖、淀山湖、大运河、苏州河、黄浦江和东海的江河湖海中,散落着享誉世界的诸多水乡古镇 。
一、水生水植水产“三水”等养育勤劳智慧的江南先民,形成了富有才智的江南文化基因 。
民以食为天 。江南地区的河姆渡、崧泽等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和考古,向人们展示了六七千年前江南先民的生活环境 。那时已有水井的开凿,解决了饮水之困;粳谷和籼谷的出土,证明了水稻的人工栽培和种植;水生动物和水产鱼类骨骼的遗存、水生植物(茭白、藕等)的遗迹,表明人类逐步进入农耕牧渔时代,出现了较为富足的鱼米之乡的迹象 。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渔比猎要安全 。潮起潮落的“拾海”捕鱼,体现了江南先民的生存智慧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即利用潮汐上下,插竹布阵,用智慧制造捕捉鱼虾的“蟹簖”,也成就了上海的地名“沪” 。
由水而生的盐业,进一步丰富了江南先民的味觉,在饮食上有了新的创造 。随之而来,以盐业为依托的酱业、酒业、染业等,构建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内在乾坤 。
在江南地区,除了丰富的水产鱼类之外,水生蔬菜中的茭白、莲藕、慈姑、水芹、荸荠、菱、芡实、莼菜,被人们称为“水八仙”,作为饮食的佳肴,让人们有了更多舌尖上的美味享受 。
据《越绝书》记载:(勾践)“走犬若耶,休谋石室,食于冰厨” 。冬冰夏用,是江南先民对水的物理状态认识的深化 。可以说,这是人类最早的冰冻技术和保鲜手段的创造、创新 。
二、从独木舟到水上航运,发达的水运拓展江南先民的活动空间,形成了见多识广的文化视野 。
- 红色枕头有什么风水 枕头的风水作用
- 世间最大的风水是人心 人心是最大的风水的故事
- 办公室风水摆放过多植物的后果
- 2020云南壮族山歌 云南清明节风水山歌全集
- 房后有坑的风水 风水宅子有坑好吗
- 火棘树风水上有什么说法 火棘树风水寓意
- 捡来的风水摆件怎么处理 哪里有回收风水摆件的地方
- 树木风水 绿树青草风水
- 在事业上顺风顺水的长相是什么样的
- 吴一米风水 吴川风水大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