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谈的这两个字比较有趣,且在山西阳城及其他地方方言中有较多应用 。由于第一字在文中无法显示,此处用“臼(下开口)”描述 。
“臼(下开口)”和“臼”这两个字乍一看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下面的两小横没有封口,而“臼”字下面一横封住了口 。“臼(下开口)”(jū)字作为《说文解字》的基本字根(部首),是匊字的古体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即使在古汉语中,大多数“匊”也多被俗化为“掬”字 。
“臼”字,阳城方言中有石臼村、脱臼、小臼等,作为名词,大多数情况以分音词“圪娄”出现 。再者,“臼”字在阳城方言中还存在名词动用的现象,这些更是无人知晓,导致今人写动词“臼”为“捄”,其实这两个字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捄”为“救”的异体字 。
“不盈一匊”出自先秦民间诗词《采绿》,整句诗为“终朝采绿,不盈一匊”,意思就是:整天在外采荩草,采了一捧还不到 。

文章插图
《采绿》插图
首先,看“匊”和“臼(下开口)”在各类字书中的解释 。《说文?勹部》:“匊,在手曰匊 。从勹、米 。”《说文?部》:“臼(下开口),叉手也 。”《广韵?屋韵》:“匊,物在手 。”《广韵?入声》:“臼(下开口),敛手也 。”《毛传》:“两手曰匊 。”《韵会》:“一手曰匊 。”《康熙字典》和《玉篇》则明确认为,臼(下开口)是匊的古文字,《玉篇》:“匊,两手也,满手也,手中也,物在手也 。”
再看“匊”和“臼(下开口)”的字形 。匊,金文形体如下:

文章插图
该字从勹,从米,勹其实为手(又)的讹变 。篆文“匊”形体有所变化,形体如下:

文章插图
从形体可以看出,“匊”的本义为用手捧像谷物一样的细小物 。“臼(下开口)”的篆文如下:

文章插图
形似两手相叉也,手指相错也 。本义是两只手,手指正相向 。
从“匊”和“臼(下开口)”的字书解释或者字形可以看出物在手,一手匊、两手匊、满手等,但未能很清楚的表现出“匊”的形态 。《说文解字》:“臼(下开口),叉手也 。”何为叉手?不明,意思应该和叉腰的叉意思差不多 。篆书的“要”字(腰)如下:

文章插图
《说文》解释为人身躯的中段,像人用两手叉着腰部的样子,这也是导致后人用“匊”字代替了“臼(下开口)”字的原因吧 。或许“要”字的篆文并非“腰”的本字,更像一个人匊着两手伸在胸前“要”东西 。
再如,“盥”的篆书:

文章插图
“盥”字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臼(下开口)”字,是两只手捧水洗手 。再者,《广韵》指出:臼(下开口),敛手也 。意思为收缩、聚拢手 。《玉篇》《康熙字典》更是明确指出“臼(下开口)”是上古时候 “匊”字的形体 。

文章插图
其实在阳城方言的语境中,大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小到黄发垂髫的孩童,都可以自然的做出“匊”的形态,这个形态的要义在于聚拢 。一手匊,指一只手五指并拢,手掌向上,自然弯曲,形成臼(jiu圪娄)状,即为一小匊;两手匊,则是两只手掌向上,五指紧并,两手小指相贴或者两手除去大拇指的四个手指相参(can),自然弯曲,形成臼(jiu圪娄)状,即为一大匊 。如果要做的动作,取东西,首先将两手分别并拢,然后在众多的细小物件中兜而聚起,手指与手指间不可有缝隙,形成底部密封的臼(jiu圪娄)状,细小的散碎之物随之被匊起 。这个动作需要两只手完成,如果用一只手去完成这个动作,那就叫做“抓”或者“舀”了 。如,匊雪、匊米、匊水等等,都是两个手完成的 。
- 颈部淋巴肉芽肿是什么病 淋巴肉芽肿图片
- 什么是渥堆 渥堆的正确方法
- 历史上郭靖是什么人物 历史上有没有郭靖这个人物
- 春天喝什么茶最好 适合春天喝的茶介绍
- 牙婆为什么在古代却备受好评呢 古代的牙婆是什么职业
- 中小学教师推行“县管校聘”有什么意义呢?
- 隔夜茶对身体有危害吗 长期喝隔夜茶有什么危害
- 喝脂流茶为什么便秘 喝脂流茶的禁忌
- 蛋白质小知识
- 夏天喝什么茶最好 适合夏天喝的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