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马山和马鞍山 博白沙河马鞍山风水( 十 )


奉县封山碑 位于富阳乡大围村宗祠内 。刻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 。碑长1.33米,宽 66厘米,厚12厘米,阴刻楷书,字径7厘米,跋字径3厘米 。碑刻为大围村阖源同立禁约,其 内容为保护瑶区古木、山场、水源,不许在瑶山焚山砍木,刀耕火种;更不许卖瑶田及霸占 瑶地,附葬祖坟等项;述明经富川县正堂批准,并照执行 。现碑已断为两截 。
重修南门城楼碑 此碑现砌于明富川城南门城楼面墙右侧内 。为邑孝廉汪呈玉撰文, 刻于清道光十四年(1830年)四月 。碑高50厘米,横宽70厘米,阴刻楷书 。“碑记”序文日: “邑之建于斯也,由前明宏治之十有三年,春涨湍激,推崩霭石堡 。各千户题请筑土城于此” 。此碑文之说,明富川城的始建与旧志载的明富川城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迁建于此有异 。为考证明富川城迁建时代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
奉县勒碑 位于富川旧署养济院遗址,现移至瑞光塔下 。此碑刻于清咸丰元年 (1451 年) 。碑高97厘米,宽65厘米,厚13厘米 。阴刻楷书,字径2.5厘米 。其内容属富川三乡绅民 呈送官府的公议章程,要求官府按亩征收租税,禁革官吏妄索多取的腐败现象 。公议章程条 文共5条,现保存完好 。

风水马山和马鞍山 博白沙河马鞍山风水

文章插图


八都勒碑 位于富川麦岭营旧址上(今麦岭中学校内) 。此碑刻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 。碑高1.73米, 宽83厘米,厚12厘米 。阴刻楷书,字径为4厘米 。其内容为富川上乡绅民呈送 官府的公议完纳章程,章程慷慨陈词,要求官府按亩征收租税,禁革各级官吏妄索多取的腐 败现象 。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七都奉县勒碑 位于富川旧署遗址上,现移至慈云寺瑞光塔下 。此碑刻于清同治七年 (1868年)。碑高1.65米,宽77厘米,厚12厘米 。阴刻楷书 。字径2厘米,额字径6厘米 。为 “富川七都东山五源请定完纳瑶粮章程”,以56人联名上书官府,要求按过去惯例缴纳瑶粮 。禁止书吏乘机舞弊,额外加收 。呈祠慷慨激昂,据理感人 。此呈曾于同治二年(1863年)经富 川正堂杨微诗批示过,同治三年(1864年)又经富川正堂锡敬批准,同治四年(1865年),再次 经布政使司苏批示断案,毋任书吏浮收 。同治六年(1867年)经富川县正堂魏笃批准勒石永远 遵照,于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吉日立案存户房 。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福溪碑刻
位于油沐乡福溪村 。碑刻以“成儒阁序碑”为中心,包括灵溪庙碑和马王 庙碑刻三部分组合,计24块之多 。其中“重建成儒阁碑”刻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叙载了 成儒阁的创建经过,以及清咸丰七年(1857年)富川知县姚近泰下到福溪征粮,役丁掳掠焚烧 民舍,火炽延烧成儒阁,知县姚近泰被焚 。另一碑置于“马王庙”门外,日“黄世耀立祠碑” 。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记载了广东惠州人黄世耀,到富川当政,残酷镇压富川瑶族起 义的史实 。在灵溪庙门口有“乐里团奉县勒碑”,刻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 。慷慨陈词,要 求官府按章征兵米,不许妄索 。
济公碑
济公,名昌,咸丰四年(1854年)摄富川县事,五年,为升平天国镇南王朱洪 英等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富川城时所杀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知县黄槐森为济昌歌 功颂德,向清皇朝奏章为济昌立祠祭祀 。于二十八年(1902)获皇上硃批,创建济公祠并碑 。“济公碑”刻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一月,碑高2米,宽1.24米,厚18厘米 。阴刻楷书 。碑额及边饰有浮雕五龙纹 。碑文叙述了朱洪英攻陷富川县城,杀知县及其幕友之事;也反映 出义军在粤、湘、桂三省交界当时的历史事件 。此碑原在明富川城内北隅济公祠 (民国期间 改建为富川初级中学,现为富川高中) 内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学校“造反派”毁为三 截 。现迁移到慈云寺瑞光塔下 。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