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带你了解甲骨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出现在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
甲骨文最早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中国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
甲骨文是商朝王室占卜吉凶时在兽骨或龟甲上契刻的文字,现代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熟悉历史的朋友虽然或多或少都了解过甲骨文的内容,但是甲骨文的制作过程却鲜少被提及,那么甲骨文制作的过程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兽骨和龟甲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甲骨文的 。
殷墟博物馆
商朝时期,人们对神灵尤其崇拜,《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最显著的体现就是王室贵族不论国家大事还是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都要占卜凶吉,甚至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占卜的机构,占卜之后还会郑重的把刻有卜辞的甲骨妥善保存在窖穴中 。
甲骨文的制作过程商人的占卜活动通常是用兽骨和龟甲来进行 。他们首先会为占卜所用的骨甲进行祷祝,以确保灵验,同时问卜者会说出想要占卜的内容,接着开始为骨甲进行祭祀,之后再用烧热的树枝在修整过的兽骨或龟甲上烧灼,使其表面产生裂纹,这就是所谓的“兆” 。“兆”有凶吉之分,商人就是根据兆像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 。问卜结束后会由专人负责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一块兽骨或龟甲上,于是甲骨文就产生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流程,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步骤 。

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带你了解甲骨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文章插图
甲骨文发现地
第一步是选择甲骨 。安阳地区出土的卜骨大多取自牛的肩胛骨,但也有少数是羊、鹿、猪、象的肩胛骨,占卜所用的卜骨主要来自中原和华北地区 。卜甲的产地就比较多了,大部分来自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还有一部分来自北方 。此外,商朝的核心区域也出产龟甲,各地的方国也会向商朝进贡 。
第二步是修整甲骨 。牛肩胛骨由骨臼与骨扇组成,牛肩胛骨需要先进行脱脂处理,在修整的时候把背面的骨臼削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形成月牙状,然后把臼角削成直角或锐角,还要保证臼角缺口横边和骨版顶端宽度的比例大致为三比一 。
龟甲分为腹甲和背甲 。腹甲的修整通常是把内部铲平,不留边缘,仅留下一小部分甲桥,甲桥与腹甲的连接处为钝角,边缘为圆弧形 。背甲的修整方式是从中间锯成两半,并将边缘打磨成梭形,还有一种方式是锯掉首尾两端,然后把边缘打磨成弧形,整体外形与鞋底相似,有时还需要在中间凿出一个圆孔 。
第三步是制作钻凿 。因为兽骨和龟甲都很厚,很难在灼烧中产生裂纹,没有裂纹就不能预测事情的凶吉,所以就需要在兽骨和龟甲上制作钻凿 。
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带你了解甲骨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文章插图
卜甲
钻凿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位于甲骨的背面,圆形的称为钻,椭圆形的称为凿 。钻的制作方法有三种:一是用圆形的木棍在卜骨上钻出来;二是用轮子开槽,再用刀加工,这样就可以把钻与凿连接起来;三是直接用刀刻挖而成,凿的制作方法与钻类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