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小故事200字以内 科学小知识200字左右三年级


刘家和先生(1928-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匹兹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 。在古代希腊史、古代印度史和中国先秦秦汉史、中外古代历史文化比较以及史学理论等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 。著有《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古代中国与世界》,编有《世界上古史》《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等 。
2021年1月,刘家和先生口述,全根先、蒋重跃访问整理的《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由商务印馆出版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项目成果之一,刘先生全面回顾和讲述了自己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读后感触良多,尤其是对先生的治学方法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和领悟 。
从散见于全书的关于治学方法的论述来看,一方面,确实都来源于先生个人的切身体会和学术研究中的进退得失,是长期科研经历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因而是不可复制的;另一方面,其中也不乏他对中外学术研究方法的理论思考和逻辑论证,这当中的普遍价值和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本文主要结合书中先生关于方法论的论述,做一些粗浅的梳理和归纳,不当之处,敬请先生和各位师友谅解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八个或者四对相互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分别加以详述 。

三年级科学小故事200字以内 科学小知识200字左右三年级

文章插图
《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书影
兴趣与使命
有人说,对于学习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对学生时代的回忆中,刘先生多次提及自己在刚刚接触到中国传统的史学、经学和小学以及西方的语言、科学和哲学时所产生的浓厚兴趣 。可以说,正是这些看似偶然的兴趣的引导,不仅使他养成了对这些事物持续终生的爱好和主动钻研的习惯,而且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他后来走上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的道路 。
在谈到兴趣的养成时,刘先生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刻意为之的东西,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不过,一时的兴趣要想长久维持和保留并不容易,而且兴趣还会发生转移或变化,刘先生指出,要想使最初这些内在的兴趣保持长久,还需要一种外在的压力,那就是使命感 。刘先生多次把兴趣和使命并论,认为作为学习的动力,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说兴趣代表了一个人内心的自由选择的话,那么外部环境的强大压力则会为学习注入强大和持久的动能 。
说到使命感,就不能不说到刘先生所身处和经历的那些时代,虽然这种外在压力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中华民族一直在经受西方列强的压迫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使刘先生深深感到,对于一位学者来说,学习和研究历史不仅仅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手段,更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 。
具体来说,在求学阶段,面对国家的动荡和外族的入侵,刘先生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从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就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屡战屡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样的疑问不仅促使他开始全面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而且把如何发掘、改造和弘扬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并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作为终身探讨的一个最大的研究课题 。
工作以后,当刘先生初次登上世界史的讲台时,就发现在西方人撰写的所谓“世界史”的教科书当中,不但完全没有中国历史的地位,甚至连包括印度文明在内的整个东方文明也都语焉不详,这使他倍感不平和困惑 。不久,在委派到东北师大跟随苏联专家学习世界古代史的时候,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原来在苏联的教科书当中,同样存在这种“西方中心论”的严重倾向 。这时,刘先生开始接触并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其中作为经典观点的“亚细亚生方式”“东方的不发达奴隶制”和“东方专制主义”等说法同样是西方的历史传统和固有偏见的产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