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各种砂形 风水中文笔砂的几种形式(13)


第五讲 运笔问题
今天所讲的是关于运笔问题,本问题包括笔法、墨法两项 。笔法是谈使转;墨法是谈肥瘦 。使转关于筋骨,筋骨源于力运;肥瘦关于血肉,血肉由于水墨 。而笔法、墨法的要旨,又尽于“方”、“圆”、“平”、“直”四个字 。方圆于书道,名实相反,而运用则是相成,体方用圆;体圆用方 。又划欲平、竖欲直,说来似乎平常,实是难至 。
本来在书学上笔法二字的解释,其涵义的分野,古人不大分别清楚 。全部――包括孙过庭所创的“执”、“使”、“转”、“用”四个字在内的含义,大部分须靠学者的天才、学力上的悟性去领解,几乎不大容易在嘴巴里清清楚楚地讲出来,或者在笔尖下明明白白的地下来 。历史上记载,锺繇得蔡邕笔法于韦诞,既尽其妙,苦于难于言传 。他曾经说:“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三句话就完了 。此外如卫夫人也说:“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 。不差,孟子也曾经说过:“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书学上的点划与结构,正好比规矩,是可以图说的;而这个“巧”字倒是很抽象,是属于精神和纯熟的技术方面的,是无从图说的 。因此,玄言神话,纷然杂出,初学者既感到神秘万分,俗士更相信此中必有不传之密 。其实呢,“道不远人”,又正好应着孟子所谓“子归而求之,有余师”的一句话 。锺繇、卫夫人的谈话是老实的,种种讬于神话的故事,亦无非是表示非常慎重而已 。试看,王羲之说:“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自非达人君子,不可得而述之” 。又说“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 。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 。鲁公初问笔法要义于张长史,长史曰:“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孙虔礼云:“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 。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 。”释辩光云:“书法猶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 。
对于一辈有心而没有天才,或者有天才而学力未至的学者,因为悟性与学诣程度的悬殊,有时却苦于无从说起,倒不是做老师的矜持固閟 。一方面,又正恐聪明学者的自误,不肯专诚加功,于是讬于神话,出于郑重 。而对于一辈附庸风雅,毫无希望,来已不诚的闲谈客人,不高兴噜苏,只好冷淡对之,乐得省省闲话了 。除此之外,也有附骥之徒,托师门以自重,说道曾得某师指教笔法,而某师得之某名家,以自高身价者,此又作别论 。
因此,如《法书要录》所载,传授笔法,从汉到唐,共二十三人 。又别书所载,不尽相同的传授系统说法,只可资为谈助,并不能像地球是圆的、父亲是男的一样可信 。固然,那不同的系统中人物,都是历代名家,又大都是属于自族父子、亲戚、外甥、故旧门生 。因为有一点诸位可以相信:“就有道而正焉”,古人的精神,正和我们一样,“君子无常师”,他们每个人的老师,也何止一个人呢 。
今世所传古人书论,从汉到晋,这一时期中,多属后人讬古,并不可靠 。但虽属伪讬,或者相传下来,并非绝无渊源,其中精要之语,千古不刊 。不能就因为伪讬而忽视,所以,现在丢开考证家的观点来讲 。
现在,言归正传 。孙过庭“执”、“使”、“转”、“用”四字的创说,比昔人笼统言“笔法”、“用笔”、“运笔”分析的大为进步,所以,我为了讲演明了起见,取来分属三讲:――第三讲的执笔问题,(执谓浅深长短之类)――本讲的运笔问题,(使谓纵横牵掣之类,转谓钩缳盘纡之类)――第六讲的结构问题,(用谓点划向背之类) 。本讲以运笔问题包举笔法、墨法 。一则因为笔墨关系,本属相连 。再者,古人书论,亦多属二者并举,――在三讲中引前或不引后,亦正须同学们前后参看的地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