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用黄土补乾宫的金可以吗


「西坪文学」丁永斌|三阳川解说词文/丁永斌
一、河与川
站在三阳川四周的任何一处山顶,俯视,以审美的姿态 。
一条发源于甘肃中部渭源县鸟鼠山,向东流奔腾的渭河,从渭南镇和中滩镇最西端的余家峡绕过卦台山,流进了三阳川的腹地 。在甘肃大地上,秦岭山系以她的博大与丰富为给养,让渭河穿峡越峪,横走陕西关中平原,在潼关注入黄河 。
渭河,以黄河第一支流而成为陇东与关中平原的文化、地理标志 。
葫芦河发源于宁夏西吉,全长296.3 公里,是渭河的一级支流 。她在经历秦安县进入三阳川的一段中,曲折、弯急、流湍 。在一个叫丁家坪的山脚下,以汹涌的气度进入三阳川 。然后在石佛乡的峪口村附近汇入渭河 。
渭河与葫芦河,是三阳川的父母河 。
如果葫芦河是伏羲,那么渭河就是女娲了 。一个从西南而来,带着黄土高原的风情,温顺、融合 。一个从西北而来,带着西夏的强悍,执着、果敢 。当他们进入三阳川时,三阳川以自己的平坦与宽容,让他们在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总面积约197平方公里的三阳川,相亲相爱 。两条河给这里的12万人带来的不仅是滋润与爱,也注入了黄河文明的基因 。
渭河从中滩镇张白村以东的渭南、中滩、石佛三个乡镇交界处,接纳了自北而来的葫芦河,携手并肩,如同要远行的夫妻 。两条河,在携手东去之前,以他们的身躯,把他们抚育有12万子民,划分了区域——葫芦河以北,为石佛;渭河以南,为渭南;葫芦河与渭河中间,就是中滩 。在渭河流域,面积虽然不大,但两条河以不到20公里的行程,就汇合一处,并养育了12万人民,是渭河流域独一无二地理风貌 。据渭南镇卦台山、中滩镇樊家城出土的仰韶时期的文物证明,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并创造了先进的早期文明,肇启了黄河文明 。三阳川,宋代称三阳寨 。明代大学者胡缵宗在《卦台山记》中说: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 。……三阳云者: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 。”“朝阳、正阳、夕阳”是一天日出到日落,天空中一道太阳行走的弧线,这三个点,以黄金分割的光芒;渭河与葫芦河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河谷盆地命名——早阳、正阳、晚阳合称三阳川 。《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他撰写的《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这样描述天水:“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自豪,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 。”但在天水,人们谈起三阳川,冠以文化之乡的美誉 。三阳川人的文化表述的个很普遍的特点,就是会说话 。三阳川人说话是技巧,也是才智,更是文化 。
二、山
卦台山,当地人也称为画卦台 。用台湾中华六经学术研究会张渊量的话说“太极无双地”,画卦台是“华夏第一山” 。他是站在中华文化的角度给卦台山定义,有文化的偏爱和对古代中华文明的敬仰 。三阳川人也称她为卦头山 。我喜欢卦头山的称谓,是因为当地人以独有的自豪与热爱,八卦的开始,就是头,定在了三阳川 。这似乎是对后天八卦的一种占有与包容 。
秋风似涌,渭水如银 。每次经历渭南镇,当汽车在渭河大桥上奔驰时,我把目光都要转向卦台山 。思想跨越到八千年之前,在山峦屏翠,渭水环流的地方 。一位哲人站在卦台山,长时间的对人与天象进行思考——天象自然而有规律,但人类却被荒蛮、无知、杂乱、稚愚、无能所支配 。人若能如天象,或者天上的星辰,有规律,有法度的自然生息,人类在法度与规律下进行创造,把无序变有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