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风水学讲解 风水地理学中的客水怎么算


灵石深山明珠雷家庄阎润钰 任凤英

雷家庄村于2014年被评为山西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古村落,这颗深藏于深山的明珠 , 终于显露出光辉 。
村庄科学的选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
雷家庄村位于县城西方 , 坐标为东经111°11″、北纬36°54″ , 海拔999米 , 占地3.8平方千米 , 全村有131户 , 578口人 , 耕地2100亩 。该村流域为交口河水系 , 其村东山岭为益庄河水系的分水岭 , 距汾河及108国道、同蒲铁路4公里 , 距京昆高速公路及大西高速铁路30公里 , 村庄建在两沟之间的山坡上 , 呈“八”字形状 。左边坐北向南 , 凤山阳坡环绕 , 负阴抱阳;右边坐西向东 , 龙山灵岗护卫 , 藏风聚气;村底一径小水绕流 , 财源茂盛;村前与侯木山并立对峙 , 汇文集瑞;后倚巍巍介神原 , 背厚靠坚 , 这正是中国风水追求的终极目的 , 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 。
雷家庄村明朝属文殊里 , 清朝康熙11年始(1672年)为北易里 , 到清朝嘉庆22年(1817年)又改属文殊里 。民国时期属第五区(驻两渡)为主编村 , 辖7村 , 12闾 , 61邻 , 265户 。1947年属赵家庄乡(时称延陵乡);1949年属第六区(驻两渡);1953年属第六区(驻两渡)属下的雷家庄乡(辖周边8个村);1956年属英武乡;1958年属前进人民公社(驻两渡)英武管理区;1961年属英武人民公社 , 村建制为生产大队;1983年改属英武乡 , 村改置为村民委员会 。
悠久的历史传承——石斧的发现和古老的传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 在距离雷家庄偏南两公里的文殊原 , 北庄村民耕地时发掘出石斧等生产工具 , 据考证为新石器时期先民所用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穿越”:在东为侯木山 , 南为文殊原 , 北为介神原之间有一片低于高原300—500米的半盆地式的窊地 , 这里背风向阳临水 , 窊地没有被洪水切割成现在这样的深沟 , 周边岩石、沙坡不是这样裸露 , 小水河常年流水 , 可临河而饮 , 地势平坦 , 可耕可采 , 草深林茂 , 可牧可养 , 在现雷家庄建村的地方正是高崖向阳 , 可寻穴而居 。
五道庙表明商旅的振兴和繁荣 。在雷家庄村对面有一个地方叫庙墕里 , 这里有座五道庙供奉着五道神——柳下跖 。他是春秋末期带领奴隶起义的造反英雄 , 人们把他尊奉为劫富济贫、保护商旅行人安全之神 。五道庙修在强盗常出没的危险路段上 , 表明了一种善良美好的欲望 , 祈求神灵保佑 。五道神像为砂石雕刻 , 造形较粗糙 , 雕像年代久远 。坐像高1.5米 , 宽0.8米 , 修景英公路铺油拓宽路基时随一颗柳树推到山坡下埋掉 。修建这座庙表明村庄年代悠久和商旅的盛行和振兴 , 何时修建已不可考 。
介神、介庙 , 是悠久历史和忠孝文化的传承 。在英武地区有一段介神原名称变化的传说 , 过去介神原名叫凤凰原 , 因名称好、风水好 , 多有富人在此请坟地 。介之推的父亲为晋国大夫 , 因和晋献公政见不合 , 被罢官贬野 , 避难于汾河之西 。介子推母亲的娘家为现两渡镇曹村 , 他们就到了距曹村20里之外的凤凰原(现英武介神原) 。给人看坟地兼种田 , 并生了介之推及其妹妹 , 介之推长大后跟随了晋献公的二公子重耳 , 继承了晋国大夫之爵位 。“骊姬之乱”发生时 , 介之推仅是一个“微臣” , (据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1957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随重耳外逃 , 鞍前马后之劳 , 采食探路之苦 , 割股奉君之功 , 介之推与重耳一行受尽艰难19年 , 政治地位逐步提升 , 协助重耳复国后成为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代霸主 。重耳回国后成晋文公 , 之推却未受封赏 , 无言无怨 , 归乡随母隐居 。文公感其节 , 寻访不遇 , 以火相胁 , 介之推与母以死殉志 。文公深悔自己举措失当 。以绵上为之田 , 曰:“以志吾过 , 且旌善人” 。(见《左传·介子推不言禄》) , 并命三日禁火以寒食 , 将烧死介之推之地的村改为旌介村、“记过村”(集广)、“旌善村”(静升) 。介之推作为忠君孝母的人臣 , 其出生地被改为“介生原”就很自然了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封介子推为“洁惠候” 。(《宋会要·礼》) , 《宋大诏令集》(卷一五六)载:“宜为明灵 , 血食于其上” 。老百姓对他的尊敬愈加 , 将其墓尊为神林 , 其出生地介生原自然要被改为介神原了 。介神原的介神庙修于何时 , 已不可确考 , 但作为介神原周边最富最大的雷家庄村的仁人志士 , 为纪念既忠且义 , 既孝且善的介之推而带头集资修建介神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据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成书的《灵石县志》载:灵石县境内有九座介之推庙 , 而未记载英武有介神庙 。英武介神庙修建于何时 , 已不可考 。据清朝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维修庙碑记载 , 当时以雷家庄村为主 , 以英武村、郭家庄村、张家山村、旺岭村为辅集资维修 , 此碑现存于雷家庄文德院内 。1974年张家山村在村顶原上修建蓄水池 , 将此碑铺于池底 , 2014年由村支书陈仲科和村民雷守誉等人从废水池中挖出 。正面碑头有“万事永赖” , 反面碑头有“功德无疆” 。石碑背面全部为捐钱者的花名 , 正面为各村捐钱总数 , 大户捐款及开支情况 。据碑石记载 , 雷家庄村集资最多 , 并提供了土地资源 。具体情况是“雷氏家庙公项捐银44.4两 , 让忠捐银44两 , 雷啟申捐银18两 , 陈家康捐银30两 , 陈惠章捐银10两 , 共捐银142.4两 , 捐钱131币500文 。在土地方面雷启明施舍修庙坐落地 , 雷秉将施舍二饷地 。”雷家庄村有这样的传说 , 文德堂和忠恕堂主人拆掉后花园几孔砖窑用于修庙 , 凡经过雷家庄去介神原的村人路人就捎几块砖 , 乐而忘疲 , 还有一说就是此地原有雷氏看坟窑洞三孔 , 雷家捐出作为介神庙的建筑 。该庙占地420平米 , 座北向南 , 北为五孔砖窑洞 , 南为戏台 , 两边有侧窑三孔 , 正、侧窑上都建有扫地穿廊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村民兵冬天站岗放哨拆了穿廊木材烤火取暖 , 破坏殆尽 。1958年英武乡乡长王光生(沁源人)对戏台加宽一米多并维修 。80—90年代 , 乡里建乡办企业 , 乡贤温茂堂、阎润来、温子谦将庙院又维护增修了部分建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