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小学该养成的习惯有哪些?( 五 )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 。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
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 。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diyi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 。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 。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 。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 。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diyi的好品质 。
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ji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 。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 。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