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冷,我们都躲在家里,街边小店还怎么活下去?

街边小店的逆境生存记
临近12月, 凛冽的寒冬悄然而至, 冷空气自北方一路南下, 席卷全国各地 。
手机APP里推送着消息“北京风雪天气来袭, 最低气温达零下5度”,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消息, 2021年为‘双拉尼娜‘年, 需警惕极端低温和灾害”, “武汉明晨将迎来最大幅度降温, 市民需注意防寒保暖” 。
每周总要约上几次饭的小杨发现, 因为天气太冷而夭折的约饭, 开始呈指数级增长 。 不管是火锅、烤肉的香辣诱惑还是日料、粤菜的温润鲜美, 似乎都抵不过冷空气带来的寒意 。
当一份热气腾腾的炒菜撑不过几分钟就成了凉菜, 外出堂食的人们决定都躲在家里 。 下馆子的人们选择宅家, 街边的小餐饮店们也在艰难度日 。
小杨告诉我, 仅过去的一个月里, 他光顾的餐饮店里就有一家川菜馆和一家茶餐厅先后停业 。 极寒天气让街边小店雪上加霜, 迎来又一波关店潮 。
在无数小店黯然告别的同时, 也有商户选择迎难而上 。 尽管外部困难重重, 他们还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行, 试图消弭寒潮带来的负面影响, 延续自己的餐饮梦想 。
我们记录了四家餐饮小店的真实故事 。 它们之中, 有经营了七八年的老店, 也有刚刚涉足餐饮业一年的“新兵”,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 他们是如何在存活下来的?
天气越来越冷了在北京开一家餐馆能开到八年的不多, 龚浩的烤鱼铺是其中一个 。
2013年, 他在顺义区的电管站旁开起一家江边人家巫山烤全鱼, 主打烤鱼和各类家常菜 。 “都是新鲜的草鱼, 加几十种调料打的底, 香辣口味那是一绝!”, 提起自家的招牌烤鱼, 龚浩言语间满是自豪 。

好冷,我们都躲在家里,街边小店还怎么活下去?

文章插图

店铺边上的电管站成立得早, 时常要应对紧急故障, 位置又地处北京五环, 交通算不得太方便 。 晚上加班后组团来吃的电力员工, 成了江边人家烤鱼铺最早的食客 。
鲜嫩入味的烤鱼加点配菜, 在深夜的热气袅绕中下肚, 暖心又暖胃 。 店内请来的川菜师傅还烧得一手正宗的辣子鸡和毛血旺, 再配上排遣压力必备的重辣烧烤, 口耳相传几年, 江边人家逐渐成了晚高峰时要排队的热门馆子 。
但近两个月, 晚上店里常常没人排队 。 龚浩说, “今年入冬快, 寒潮猛, 北京温度相比往年低了不少, 时常还有彻骨的寒风, 不少客户不愿意出门吃饭, 选择在家自己开小灶, 最近疫情也有反复, 月初还下起了大雪, 生意不好做” 。
“那段时间, 店里到了周末也会坐不满, 堂食的生意少了得有三四成吧!每天大概少了快10桌, 一桌不说200也肯定有150, 一天就少快2000的收入咧!”龚浩回忆那段时间的困难, 一笔账算得比谁都清楚 。
最初, 龚浩的烤鱼店还没来得及对低气温做出反应 。 往年10月份, 店里的空调开得不高;茶水的温度也还延续着初秋时节惯常的温热, 木制的桌椅尚未铺上软垫 。 今年10月, 店里的一些布置和往年没有任何区别 。
但在寒潮中, 店内环境带来的每一个细微感受, 都更深刻地影响着顾客就餐的体验 。 低温的空调无法驱散寒冷, 温热的茶水转瞬变凉, 木制的座椅生硬之余, 还会将冰冷瞬间传导 。
如果想在冷空气中留住顾客, 吸引来新的顾客, 就需要更温暖的环境和服务, 来抵消低气温带来的寒意 。 在寒潮中脱颖而出的餐厅, 不应只是填补肚子的场所, 也应是顾客们的能量站和避风港 。
好冷,我们都躲在家里,街边小店还怎么活下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