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变化简史:是农民工没错( 四 )


「个体身份」方面 , 农村中个体属于宗族 , 而城市的个体是“原子化”的存在 , 权责分离严重;
「社会关系」上 , 农村是熟人社会 , 城市是陌生人社会 , 农村的社会秩序依赖“道德” , 而城市则需要“法治”;
「欲望阈值」方面 , 城市脱离直接劳动 , 社会阶层更高更陡 , 极大刺激人们物质欲望从绝对稀缺性到相对稀缺性变化;
上述三者间彼此关联 , 互为因果 。
古装剧常有个很俗的情节 , 名门望族的男主 , 但凡想娶情深义重的艺妓 , 其父母反对的杀手锏大都是“逐出家门” 。 许多观众往往对此代价嗤之以鼻 。 但在真实历史中 , 小农经济 , 被开除“族籍” , 几乎形同剥夺“人权” 。
农人世代在同一片土地定居 , 宗族关系既是人们生理安全感的基础 , 又是情感归属感的源泉 。
人生的意义唯有在宗族中才得以体现——行使宗族内的权利、履行义务 , 宗族身份即个人身份的一切 。
现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对他们而言接近于“流放” , 只有犯了大罪的人方遭此报应 。
简而言之 , 没有“个人” , 只有宗族中的“某个人” 。 家国天下 , 家(宗族)是社会的最小单位 。
今天习惯了城市文明的我们 , 也许对农村的集体文化颇为不屑 , 但农村这种“集体主义”文化 , 却赋予了其成员一些城里人“求而难得”的好处:
成员拥有与生俱来的归属感;
对宗族的责任感能让成员的劳动获得充盈的“意义感”;
个体欲望有限 , 知足常乐;
与采集文明一脉相承 , 小农经济亦是典型的「熟人社会」 。
这种社会中 , 人们对“社会评价”在意的已内化于言行举止中:
自觉自律、对人热诚、关爱他人是「熟人社会」的人性 。
我在大城市呆了近20年 , 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 , 感受很深的一点是 , 乡村出身的人大多“热情慷慨” , 而土生土长的大城市人“斤斤计较” 。 这无关道德 , 而是成长环境使然 。
这正是为何“以德治国”在封建王朝千年不衰 , 因为它特别适配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政权 。 历朝历代推行类似现代“效率”的变革大都惨淡收场 , 皆因“不近人情” 。
与农村的熟人社会相反 , 大城市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 。
两大一小的“小家庭”甚至“单人家庭”比比皆是 , 无论生活区的邻居还是工作的同事 , 频繁变动乃是常事 , 这种环境极大削弱「社会评价」对人的约束力 , 所以“德治”唯有让位于“法治” 。
没有人情世故的羁绊 , 大城市的人倍感「自由」 。 只要你在法律的框架下 , 做啥都没人管 。
不少大龄青年宁愿在大城市苟活也不愿回乡 , “工作不好找”或许还不是主因 , 习惯了「陌生人社会」无需承担责任、不用顾忌他人的自由、难以适应「熟人社会」或许才是难以言状的原因 。
但这种「自由」代价也很大 。
首先是熟人社会与生俱来的「归属感」没有了 , 你得重新组建;其次是失去了负责的“外部对象”——亲密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 责任与意义是硬币的正反面 , 责任缺席 , 就会滋生“无意义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