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十四五”电影规划,问路互联网影视的未来航向

世界会悄悄奖励那些默默努力变强的人 。
日前,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繁荣电影创作生产、建设高水平电影市场体系以及加快电影科技创新等重点工作布局,目标是在2035年将我国建成电影强国,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电影创作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美学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以国产影片为主导的电影市场规模全球领先,电影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培养造就一批世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
新的目标之下,刚刚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的《长津湖》,再度诠释了主旋律、正能量影片是能真正带来大流量的创作逻辑,进而让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 那么对互联网影视来说,未来的发展机会是在哪?哪些公司的布局进入了正确的航向?在此来拆解分析下 。
01航向一:电影内容创作的“四化”进阶要建成电影强国的远景目标,首先就是要让电影创作生产更加繁荣,实现量质双升 。 《规划》中明确提到,“十四五”时期要在电影产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实现质量显著提升 。 重点影片创作任务如期完成,多类型多题材多样化创作格局不断完善,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50部左右 。 国产影片年度票房占比保持在55%以上 。
【拆解“十四五”电影规划,问路互联网影视的未来航向】而在电影的具体创作内容上,除了继续弘扬主旋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外,鼓励创新创造也摆在了明显的位置,且不仅提出大力扶持科幻电影、动画电影和特种电影,还扶持具有创新意义和鲜明特色的农村、少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支持纪录、科教、戏曲等各类电影发展,同时鼓励原创性作品,鼓励开发品牌化、系列化电影,积极借鉴世界电影的先进成果和经验,促进题材、类型、风格、手法、技术创新 。
目前来看,在主旋律的带动下,中国电影在内容创作上走向“四化“已经成为必然,表现在正能量化、国产化、精品化以及多样化 。 如果从影片票房数据以及影视公司的布局投入方面来观察,题材内容的“四化”倾向是更加明显 。
对于主旋律、正能量大片的创作投入,除了中影、华夏、博纳以及华谊等这些传统影视公司,腾讯影业、阿里影业以及爱奇艺等互联网影视公司也在争相加码 。 比如腾讯影业在主旋律影视的投入上,主要聚焦关注国计民生、展示国家形象、反映时代成长这三大类型,今年就重点打造了时代旋律三部曲:电影《1921》、电视剧《人世间》、《心居》 。
而爱优腾平台,经过多年发展,主旋律题材在2021年进入了一个井喷期,《山海情》、《觉醒年代》和《功勋》这三部剧在年轻人群体中带动了广泛传播 。 进入2022年,主旋律题材趋势更加年轻化 。 通过与当下热点话题和生活化群体的结合传递正能量,如刑警、缉毒警、检察官、医生等群像的塑造,以当代年轻人更加熟悉、也有较高社会价值的角度,取得更广泛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
虽说随着观影用户的一代代更迭,年轻群体逐渐成为观影用户的主体,但不变的是这类正能量、主旋律片成为观影用户的主选,特别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和东方美学风格的题材电影,被当下年轻人所喜爱 。 而当主旋律电影尝试类型化的表达,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兼顾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新的主流商业片,从而获得高口碑和高票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