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艳芳说 , 贾湖遗址博物馆将有400余件套藏品可供展出 , 包括炭化稻米、契刻符号、成组龟甲、叉形骨器、陶鼎、绿松石等 。一支七孔骨笛 , 堪称镇馆之宝 。
骨笛或骨龠?
对贾湖骨笛的研究持续至今 。它拉长了中国的音乐史 , 也为中国考古学带来新鲜的元素 , 更让我们对远古社会的想象变得具体而鲜活 。“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应该是比较丰富的 , 也是很惬意的 。虽然物质条件还不太丰富 , 但远远不是我们想象中贫瘠乏味的原始景象 。”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贾湖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张居中说 。
骨笛是在贾湖的第四次发掘中出现的 , 当时是1986年春天 。五一劳动节那天 , 考古人员杨振威和技工贾分良急忙来找张居中 , 说挖出了两支“笛儿” 。张居中不解其意 , 下到探方看了看 , 果然有两支骨管 , 放在墓主人左股骨两侧 , 骨管一侧都钻了7个孔 。看似笛子 , 但没有吹孔和笛膜孔 , 显然不同于现代横笛;也不是箫 , 因为没有吹奏用的山口 。

文章插图
贾湖保护展示区一角 。图/视觉中国

文章插图
贾湖遗址博物馆内的“贾湖九千年”沉浸式剧场 。图/贾湖遗址办
更多的骨管陆续出土 , 大家一时不知道怎么称呼 , 发掘日记上有的记为“穿孔骨管” , 有的写做“笛形器”“箫形器” , 也有人直接记作“骨笛” 。
恰巧同年8月 , 一批中国音乐史界的权威专家来到郑州 , 参加纪念明代音乐家朱载堉诞辰450周年的会议 。张居中与两位同单位的考古专家 , 带着一支保存完整的骨笛 , 来到音乐家下榻的郑州国际饭店 , 请他们鉴定 。那天晚上 , 他们敲开了住在一楼的一位专家的门 , 这位专家看了看 , 摇摇头说 , 管细孔小、声音比较尖 , 可能不成音列 , 也许是打猎时模仿动物声音的骨哨 , 不是乐器 。一盆冷水浇下来 , 他们不好意思再找其他专家献丑了 , 悻悻而归 。
那年头 , 各地发掘出了稀罕的文物 , 都会专程带到北京 , 请顶尖的考古学专家们过目鉴定 。1987年夏天 , 张居中与河南考古所的领导、同事带着几件出土物前往北京 , 拜访考古、古文字和音乐界专家 , 所带的出土物包括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支七孔骨笛 , 三片契刻符号较成型的龟甲 , 以及一支柄形石饰 。
他们找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萧兴华 , 萧第一眼见到这支骨管便大吃一惊 , 因为其构造与新疆哈萨克族的乐器斯布斯额和塔吉克族的鹰骨笛极为相似 , 他当场就称之为骨笛 。萧兴华又带着他们去中国民族乐团找团长刘文金 , 排练中场休息时 , 刘文金找来几位管乐手试吹 。前六个乐手都没吹出声音 , 第七个乐手宁保生拿着骨笛 , 觉得接近于河南民间乐器“筹” , 应该斜吹 , 试着将管口倾斜45度 。声音出来了 , 而且吹出了音列 , 音准无误 。
萧兴华说 , 衡量音乐文化的标志 , 是音阶的形成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四声音阶 , 主要用在劳动号子上 。为了用声音表达更复杂的情绪 , 人类将四声音阶发展成五声音阶 , 音乐文明由此翻入新的一页 。而贾湖骨笛的测音结果表明 , 它已经能奏出完整和相当准确的五声音阶 。可以说 , 在贾湖遗址的年代 , 居住在中原的先民早早地进入了音乐文明时期 。
- 河南省全国学籍管理系统 河南学籍管理系统官
-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东校区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东校区在哪个区
- 河南省义务教育招生服务平台官网登录
- 河南版鸡蛋面疙瘩汤
- 河南省2016年高考分数线 河南2016高考录取分数线
- 营养丰富河南捞面
- 熟地黄的营养价值
- 医生被12320举报严重吗 打12320投诉会罚医院的钱吗
- 防护服多久更换 防护服怎么穿
- 安阳的特色水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