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的首件镇馆之宝 贾湖遗址的骨笛:中华文明超出想象( 六 )


河南博物院的首件镇馆之宝 贾湖遗址的骨笛:中华文明超出想象

文章插图

河南博物院的首件镇馆之宝 贾湖遗址的骨笛:中华文明超出想象

文章插图
1987年春 , 贾湖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现场 。供图/张居中
张居中推测 , 贾湖人饮酒 , 也是为了通灵之用 。考古工作者在贾湖陶器中提取出了类似于酒的化学成分 , 证明贾湖人饮用一种由稻米、蜂蜜和果实制作的混合发酵饮料 。张居中认为 , 贾湖出土的龟甲、骨笛、杈形骨器等器物显示 , 贾湖社会中萨满教性质的巫术之风盛行 , 这些器物可能是巫术仪式上的道具 。巫师在主持巫术仪式时 , 需要借助一些可使人尽快达到颠狂的通神状态的道具 , 于是酒就应运而生了 , 饮酒常常是很重要的程序 。
占卜、通灵、原始宗教的产生 , 是农业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说 , 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后 , 但显著发展就是在八千年左右 , 农业的发展支持了文明的起源 。贾湖具有一种标本意义——它正处于在农业早期发展的门槛上 , 从此地可以直观看出农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如已故考古学家俞伟超所说 , 贾湖遗址最早的年代为九千年 , 与农业起源时代相距不远 , 如果同农业尚未出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比较 , 判若两个世界 。“从贾湖可以清楚地看出 , 农业的出现的确是场大革命 , 迅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巨大进步 。”俞伟超曾写道 。
当时 , 贾湖先民已经吃上了稻米 。长江以北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单一稻作农业遗存 , 只有贾湖遗址一处 。
当年发掘时 , 张居中要求所有东西都要采样回来 , 土样也不例外 。他们采集了一些被火烧过后板结的红烧土块 , 放在办公室里 。1991年春天的一天 , 湖南考古所副所长裴安平路过郑州 , 来看望张居中 , 闲聊中 , 张居中问起彭头山遗址的古稻是怎么发现的 , 那是裴安平主持的考古项目 , 刚刚公布了古稻的发现 。裴安平说 , 陶片上就有稻壳和印痕啊 。然后指了指地板上的红烧土说 , 这里面说不定就有 。张居中拿起一块掰开 , 真的发现了一个稻壳的印痕 。他们接着掰了一上午 , 找到了十几个稻壳印痕 , 后来经过检测 , 确认为水稻 。
贾湖原本是以采集渔猎为生的社会 , 之所以开始栽培农作物、扩大食物来源 , 必然是发生了剧烈的环境变化 。根据环境考古结果 , 距今8900年至8700年发生了强低温事件 , 生活在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带的贾湖先民 , 在冬春季获取食物想必变得困难 。紧接着 , 距今8700年至8500年的急剧持续升温 , 又为稻作农业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 成为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良机 。
“那时候贾湖人以渔猎为主 , 但狩猎、捕捞、种植、养殖、采集五大门类都有了 , 餐桌还是挺丰富的 , 营养还可以 。”张居中笑着说 。根据对人体骨骸的测量 , 贾湖遗址男性平均身高171厘米 , 女性平均身高167厘米 , 比今天全国平均身高还高 。
在生活中的一些方面 , 八九千年前的贾湖人与今人其实相差不大 。除了同样吃大米、喝酒 , 他们也养猪和狗 。贾湖的居住地和墓地里出土了11个埋狗坑 , 埋葬着狗的完整骨骸 。这是人们对家养动物一种有意识的处理 , 说明狗并不作为食物 , 而是被驯化的伙伴 。“狗活着时为主人看家护院 , 死了就埋在房子旁边或墓地里 , 继续为主人看家护院 。”张居中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