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的首件镇馆之宝 贾湖遗址的骨笛:中华文明超出想象

【河南博物院的首件镇馆之宝 贾湖遗址的骨笛:中华文明超出想象】刘正国把乐器举到嘴边 , 全场安静 , 一串高亢嘹亮的声音飘了出来 。9月28日 , 东方卫视《何以中国》特别节目上 , 刘正国吹奏了一首为这种乐器量身创作的乐曲 。

河南博物院的首件镇馆之宝 贾湖遗址的骨笛:中华文明超出想象

文章插图
2001年7月 , 刘正国在中科大为第二批出土的骨笛(一说“骨龠”)实物测音 。供图/刘正国
这支乐器只有筷子长短 , 由大鹰的尺骨制成 , 温润淡黄 。他称之为骨龠(音同“悦”) , 更多的人称其为骨笛 , 源自河南舞阳贾湖 。八九千年前 , 贾湖先民发明了这种乐器 。
1986年 ,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古墓葬里首次出土了骨笛 。当时的人们用丹顶鹤等禽类尺骨为材料 , 截去两端关节 , 取中间一段直骨 , 钻上两个至八个孔洞 , 制成了音阶准确的乐器 。2001年 ,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演奏家刘正国第一次举起骨笛 , 吹响了八九千年前的声音 。
贾湖因为骨笛名震天下 。这处遗址被视为新石器时代前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1999年 , 英国《古物》杂志发表贾湖骨笛研究成果 , 并以骨笛照片作为封面 , 打开全球知名度 。因为骨笛 , 以及甲骨契刻符号、绿松石饰品等文物 , 贾湖遗址显示了较为发达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这处遗址距今9000年至7500年之久 , 八九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 , 社会发展程度已经远超我们想象 。
在一些考古学者看来 , 如果说中华文明形成于五千年前 , 那么贾湖遗址告诉我们 , 在八千年多前 , 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 。
今年以来 , “中华文明探源”的话题愈发被人关注 , 用考古学证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被公众所知 。而考古学者早已将文明起源的探寻上溯至八千年前 。透过贾湖 , 我们可以看到八千年前最领先的族群如何生活 。
最震撼的证据
刘正国对第一次摸到贾湖骨笛记忆犹新 , 那是2001年7月一个酷热的日子 , 当时他正在合肥 , 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邀请 , 去往该校的专家楼 , 桌上摆着三根骨管 , 上个月刚从贾湖考古工地带回来 , 屋子里还搬来了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台电脑 。
他是被邀请来为骨笛测音的 。他是知名演奏家 , 专长笛子 , 但研究龠、筹等古代乐器已有将近十年 。连续两晚 , 他依次演奏了三支出土的骨笛实物 , 这可是八九千年历史的珍贵文物 , 他拿起时都有点发抖 。
这三支骨笛分别是无孔、二孔和七孔三种形制 , 众人最期待的是七孔骨笛 。那根七孔骨笛通体棕亮光滑 , 古朴漂亮 , 曾经整体断为两截, 此时已经修复好 。历经几千年掩埋, 骨笛已经接近石化, 声调略高 , 刘正国对嘴一吹 , 声音比他想象得还要清脆嘹亮 。
那两晚 , 他乐此不疲地吹奏了十几支曲子 , 都是《梁祝》《沂蒙山小调》《春江花月夜》这类民乐曲 。他翻来覆去变换吹奏角度 , 尝试各种宫调 , 力图穷尽骨笛发声的可能性 , 越吹状态越好 , “胜于丝竹” 。最后 , 他大胆尝试了更为复杂的“翻七调”——将一首曲牌的曲调进行七个调门的翻奏 , 通过七次翻奏最终返回起始调 , 是一种高超的民间演奏技巧 。七孔骨笛完成了复杂的“七调还原”过程 。刘正国得出结论:七声齐备 , 叹为观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