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为什么会突然遁入空门?

事出有因,并非突然 。
1.父亲的影响 。李叔同父亲乐善好施,信佛,言传身教,文化信仰的遗传 。
2.母亲的影响 。李叔同事母至孝 。母亲死后,痛哭至极,心头忧愁伤痛久久不能去 。
除去母亲,红尘再无牵挂人 。母亲去世后,他曾改名李哀,可见一斑 。

3.成长经历 。李叔同曾经在虎跑寺辟谷二十几天,不仅没有出问题感到不适,而且多年的神经衰弱也好了 。这种方式和苦行僧修真炼性很有相通之处 。从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为日后出家埋下伏笔 。
4.灵魂需求 。李家家大业大,衣食无忧 。李叔同天生奇才,而且样样精通 。诗文,绘画,书法无所不精 。而且学贯中西,话剧钢琴也不含糊 。“二十文章惊海内”之时便是著名的风流才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

李叔同为什么会突然遁入空门?

文章插图
世人对李叔同的出家原因有各种猜测:事业破产,消极遁世,政界失意等等 。不管哪种说法,有一点是肯定的,至少佛家的生活很适合他 。
1918年(民国七年) 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西南大慈山虎跑定慧寺出家,法名“ 演音”,号“弘一” 。
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我想大概可以用他曾说过的一段话来说明: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
李叔同,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一种什么生活,也一直跟着自己的心去走 。不管是什么路,选择了,他便不悔 。
他是一个通透的人,他看透了世俗,看透了人生,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一切悲欢离合,这样一个了然万物于胸中的人,他的归宿必然是遁隐于孤寂平淡之处 。
关于李叔同出家的经过和原因,其实在李叔同《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和丰子恺《我的老师李叔同》里面讲的已经非常详细了,你可以在网上搜一下 。
最后用李叔同的一首词作为结尾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一曲《送别》柔肠断,世间再无李叔同 。
李叔同遁入空门并非“突然”,而是具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并且在他小时候就已埋下伏笔 。下面我来详细阐述:
李叔同为什么会突然遁入空门?

文章插图
他虽然说“干脆不说”,其实已在自述文章里交代得非常清楚 。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主、客观因素的结合 。或者说,是佛缘的牵引 。
在天津老家与兄下棋的李叔同(左)
首先,李叔同的身世造就他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
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官商人家,虽然是富家公子,但他母亲是小妾,地位卑微 。李叔同作为庶子,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与哥哥平等的爱 。
同在屋檐下,同是“李善人”的公子,李叔同从小感到自己身份低下,在家里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让他感到压抑,却只能默默忍耐 。他说,“也许这就为我今后出家埋下了伏笔” 。
留学期间的李叔同(中)
其次,从小熏陶的诵经念佛气氛,成为他出家的引路标 。
李叔同的父亲为人宽厚,乐善好施,晚年虔诚拜佛,所以他小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佛教经典 。
从识字开始,李叔同跟随家人念诵《大悲咒》、《往生咒》、《心经》、《金刚经》这些佛教经典 。他并不懂得其中的深刻奥义,却喜欢念经时感受到的空灵与安详 。他说,“这也许成为我今后出家的引入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