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节而是上巳节?( 二 )


上巳节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曰,《论语》里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女子们在这一天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举行成人礼“笄礼”,男女相会,成为借此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 。
唐代杜甫的《丽人行》有这样的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尤其是魏晋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诞生在三月三日上巳情人节曲水流觞的游戏里,第一句就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
到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森严,上巳情人节逐渐不再明显,与寒食节,清明节,合并到清明节 。
在古代,上巳节原本是男女借此相会、谈情说爱,结果被程朱理学给弄的名存实亡;七夕节是乞求巧艺,结果诗词、专家和资本的共同作用,演变了情人节 。
东汉薛汉在《韩诗薛君章句》写道,“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两水指的是溱水、洧水 。“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是由于在《礼记·月令》中规定,农历三月,正好天气逐渐回暖,全国举行祭神跳鬼,驱除邪恶之气,人们可以来到河边清洗身体,祛除身上的晦气及疾病 。
《诗经》中的《国风·郑风·溱洧》,则描写了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场景 。也就是说春秋时期,郑国三月上巳日这天,人们除了去两水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外,还成了青年男女相亲、互诉心曲,表达爱情的绝佳机会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句意思是,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要是平常,不能出门如何相亲约会 。
这里可以看出上巳节这天,男女能够外出相约,成为了谈情说爱的好时机 。
在汉代以前,上巳节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 。到了魏晋之后,由于每年的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不固定,于是改为固定的三月三,隋唐开始,变成了祈福游春的节日,不再有原先的河边沐浴、用洗手代替,相亲变成了郊游 。
宋朝程朱理学的兴起,女性的行为受到了严重的禁锢和束缚 。上巳节这种围绕女性展开的节日,无论是“祓禊”也好,春游也好,都与程朱理学的思想相悖,所以逐渐消亡 。
消亡许久的节日,没有了内在实质,所以很难再次恢复 。
七夕是古代单身女子的节日,是“乞巧节” 。
北宋秦观的《鹊桥仙》一诗,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纯洁坚贞的爱情,换作不了解的人,第一反应就是七夕节和爱情有关 。
其实,原本是女子乞求巧艺的节日,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写道,“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 。”在古代,蜘蛛结网,被古人看作与织布有关,还是擅长织物的象征 。所以,盒子装蜘蛛,看结的网,目的是判断自己是否受织女的眷顾,能得到多少巧妙的手艺 。
不过这些都不及“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句传播广泛,让人们都误以为爱情有关 。加上有的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这个传统节日在文化和内涵上有潜力可挖,如果将浪漫、温馨、娱乐等时尚元素植入,传统节日可以更精彩 。
有了专家的一发言,不少具有商业头脑的资本,快速运作,就把七夕节打造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
所以,古代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节而是上巳节,现在的情人节是七夕节而不是上巳节 。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