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节而是上巳节?( 三 )


花果山上无花果,情人节里有情人!有了情人才是关键,毕竟找对了人,天天情人节 ;找错了人,天天清明节。
在周朝时,“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用兰汤以驱除邪气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 fú xì)”,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每年这一天,不论天子诸侯,还是普通百姓,都会穿上新装一起结伴出游,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好的东西 。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 。“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
在《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情景 。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
士与女,方秉蕳兮 。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
溱与洧,浏其清矣 。
士与女,殷其盈矣 。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
古人用芍药中的“药”(通“约”),有“相约”的意思,芍药也是男女间定情的一种象征 。
三千年前,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和人类的声音,记录下了我们最早的爱情故事 。这首《溱洧》,就描述了春天冰冸消融,男女秉持兰草去河边洗濯,然后相互打闹戏谑,并赠之以芍药作为定情之物的情景 。
在汉代,男女于上巳节河边相会游玩,已经成为了广泛的民俗习惯 。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要比照西方的情人节,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中国式情人节 。
正是在这前两条内容的核心基础上,在唐代上巳节才加上了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的内容 。
宋朝后期,由于理学的盛行,男女大防,因此除了上元节(元宵节)等几个少数节日外,男女出游受到了约束,官方不再鼓励举办类似仪式,三月上巳节逐渐衰微,但是一些习俗仍在民间流传,只不过不再是大规模的全国性的习俗了 。
清朝的统治者们虽然对汉文化很是倾慕,但是除了对少数极大传统节日外,管制极严,反而是边远区域得以保留汉文化习俗 。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积极吸取并于自己的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比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土族在三月三诗传统节日鸡蛋会,他们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中华传统节日上巳节 。在这一天,人们争相到水边洗涤拔除,象征去病禳灾 。文人雅士踏青巡游,曲水流觞,好不惬意!同时,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约会相亲的日子,在人潮涌动中寻找心仪的对象,相互赠答,私定终身 。因此,上巳节就成了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
现在,一般人认为农历七月七的乞巧节是中国情人节,上巳节反而被人忽略 。其实,乞巧节是中国的女儿节,乞巧节的传统风俗如“凤仙花包红指甲”、“拜月乞巧”、“拜织女(星)”等,皆是专属于女性同胞的活动 。后来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辗转成情人专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