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龚自珍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题为《病梅馆记》 。文章讲述当时的文人雅士都爱梅花,并且最为钟意的梅花品相只有一种,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对于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梅花,则谓之“病梅”,在观赏者和种植者双方的心照不宣中沦为市场上的滞销品种 。于是养梅者纷纷“斫直,删密,锄正”,通过种种矫正和修补来改变梅花的姿态,以迎合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而免得落下外行和荒诞的口实 。
龚先生对于这样的做法不以为然,他买来极不符合品相标准的 “病梅”三百余株,“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让这些梅花解除规矩的种种束缚,随心所欲的生长,还把这片种梅花的地方称为“病梅馆”,供人们参观 。
我想,在古往今来无数的养梅者中,大概只有龚先生能够赋予梅花这样兼具行为艺术、人格价值和政治理想的实践品质与精神内涵 。如果和他的另一组脍炙人口的《己亥杂诗》联系起来看的话,这些病梅所代表的,则是他一直所倡导的破旧立新、不拘一格而又锐意进取的近代主义精神,这在当时的社会无疑具有巨大的启蒙影响和进步意义 。
如果龚先生能够来到今日社会,一定会为眼前的景象大感欣慰 。与将近两百年前处处遵循古法、压抑改变的大环境不同,今天的我们,即便是在培养种植梅花这样的审美领域,也都早已习惯于标新立异、求新求变,相同即是平庸之声不绝于耳 。而与此同时,对于深深根植于国人内心的传统审美规律,似乎越来越感到它们的老旧迂腐,难堪大用,以至渐行渐远 。
2.
就在前不久,网上选出了“2020年中国十大最丑陋建筑” 。这些建筑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对于公共建筑审美规律的认识,设计表达粗糙混乱 。这其中,既有强行加入中国元素,状如外星怪物的音乐厅,又有模仿古典建筑不成、画虎类犬的剧院新址,更有直接照抄神话人物,比例却严重失调的观景台 。以一个普通人的审美角度看来,这些建筑之所以榜上有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漠视审美规律的同时急于求新求变,最终南辕北辙而黔驴技穷,落得一个贻笑大方的结局 。
事实上,无论是审美还是做事,对于事物规律性的把握和参照从来都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就像无论如何创新改变,“黄金分割”就是最完美的几何比例,而无论是美术、音乐或是雕塑等艺术形式,凡是关于美的创作,一定是基于公认的、必要的工序和规范,不可能通过臆想而凭空产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了整个审美体系里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在抽离了这些扎根千百年的文化标准之后,又未能出现另一套替代理论来进行及时的补充,这就好像吃西餐时用筷子,或者想用火柴去点亮灯泡一样,所导致的混乱场面一定不可避免 。要知道,任何一种成功的改变,都必然是在充分认识到现实情形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始的 。这其中的一个根本是在不断吸取他国文明的创新与改变中带来,而另一个根本,则是找到了将这些创新点嫁接于自身传统以及事物规律的方法 。因而,创新与改变,不应完全以摒弃传统为前提,而是应该在传统中寻找新的继续前进的力量 。
3.
龚先生所养的“病梅”具有对于一切格式陈规进行审视批判的鲜活的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不仅是梅花本身,而更像是一个改革者所释放出的人文态度与家国理想 。但拯救和帮助从来都不是这样只停留在笔头的文章,而是靠的现实里每个人手上苦干的功夫 。从现实的艺术角度来说,这些梅花精神上的自由之 “美”恐怕仍然免不了要经历一番辛苦的修饰磨难,才能成为现实世界里为更多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的真实之“美” 。
- 爱莲说古诗原文翻译 爱莲说全文带拼音版
- 愚溪诗序原文及注释 愚溪诗序翻译及原文
- 论语乡党篇原文翻译评析 论语乡党篇原文及翻译
- 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 劝学课文翻译及原文
- 村夜原文赏析及翻译 村夜白居易翻译和赏析
- 原文朗读在线收听 桃花源记原文朗读
- 史记五帝本纪赏析 五帝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 论语雍也的意思翻译 论语雍也篇原文及翻译
- 感遇十二首原文及翻译 感遇十二首张九齡翻译
- 齐人有好猎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齐人有好猎者文言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