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内容有哪些 论语高中必背原文翻译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赏评: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赏评: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
赏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 。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
赏评: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
赏评: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 。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赏评:这段话体现了儒家的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士应当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
赏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