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日古诗意思注释 春分日古诗翻译

《春分日》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
绿野徘徊月,晴在断续云 。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
译文
二月初四正逢春分节气;春色恰好过了一半 。
绿色的田野上,月儿彷徨徐行;晴明的天空中,云儿断续飘过 。
燕子一只一只地飞过;花儿一片一片地凋落 。
高楼上的思妇,望尽天涯路,天色渐晚;远处飘来的歌声,太过悲伤,不忍卒听 。
注释
1.铉(xuàn):古代举鼎器具,状如钩,铜制,用以提鼎两耳 。
2.仲春:即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 。仲春在24个节气中属惊蛰、春分两个节气 。
3.晴在:雨止也,晴明也 。
4.徘徊:彷徨、徐行貌 。
5.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一会儿停下,一会儿继续 。
6.个个:逐个;一个一个 。
赏析
春分甫至,整个大地,花团锦簇,格外明媚 。对诗人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分界点 。之前,百花盛开,以赏春为主;之后百花凋零,以伤春为主 。万事万物,个人国家,由盛而衰,都是自然规律 。正因美到极致,来去匆匆,才让人心生眷恋 。
满目青山空念远,不如惜取眼前人 。句中展现的,正是词人对于春分的一份顿悟 。春分日,花开得正盛,正浓,理应“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女人如花,容颜易逝,这是“春思”亘古不变的爱情主题 。
多少文人墨客,借助“春思”主题,上升为“不遇”主题,把自己比喻香草,而君王则是美人 。这从我国第一位抒情诗人屈原《离骚》那,就开始了 。
如此,女子“春思”,男子“不遇”,这样的春日,注定隐约透着一丝惆怅 。每位诗人都想留住这绚烂至极的春日,只可惜它从来不会为谁停留 。最后,只能诉诸笔端,谱成了一首首哀怨的词曲,变成了一幅幅唯美的书画,以及一声声轻轻地叹息 。
辛弃疾曾有词感叹道:“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
春天,当然不会听诗人“且住” 。时光匆匆溜走,催老了诗人年华,空等了君王承诺 。
有个人“不遇”,就有王朝“兴替” 。一看到落花时节,亡国之君李煜的词则更加沉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从平民到君王,面对繁花凋落,都会生出别样愁绪 。徐铉,作为李煜的重臣——吏部尚书,文臣,他是不可能不在落花时节,想起南唐,想起家乡扬州,想起他日思夜想的诗意江南,以及故主李煜和其绝命之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因而,读徐铉的《春分日》,更应了解其个人感怀之外的贰臣之悲 。那位高楼上的女子,不正如南唐的那些歌声,引得诗人愁肠百结 。
首联,诗人开心直言,今天是二月初四,翻开日历一看,恰好是春分节气 。春天至此,刚好走过一半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pī)发缓形,以使志生 。诗人深知,春分养身,一年之最 。故而,广步于庭,以使志气生发 。
颔联,讲诗人对春分的珍惜 。你看他,晚上,看绿色的田野上,月儿彷徨徐行;白天,看晴明的天空中,云儿断续飘过 。诗人日夜守护、珍惜春光,感受春分天地变幻,融入春光之中 。
颈联,堪称佳句,可与其“井泉生地脉,砧杵共秋声”(《喜李少保卜邻诗》)媲美,思致闲远,意味深长 。尤其是对仗,用“个个”对“纷纷”,奇思高妙,出人意料,不落窠臼,别有深意 。燕子是春分三候之一 。古诗多言双燕,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遂为爱情使者,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 。而其后北宋词人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更是将双燕的美名,名扬天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