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的故事原文 望梅止渴文言文翻译

现在人们提起“望梅止渴” , 总是和“画饼充饥”连在一起 , 似乎这两个词是一个意思 , 都是指用虚无缥缈的事物来忽悠人 。
【望梅止渴的故事原文 望梅止渴文言文翻译】《望梅止渴》这篇文言文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 我们先来看原文:“魏武行役 , 失汲道 , 军皆渴 , 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 , 饶子 , 甘酸可以解渴 。” 士卒闻之 , 口皆出水 , 乘此得及前源” 。
“魏武行役” , 魏武带领兵马行军 , 魏武指的是曹操 , 曹操生前说过想学做周文王 , “施于有政 , 是亦为政 。若天命在吾 , 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死后 , 儿子曹丕篡汉 , 把曹操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 所以后代用“魏武”代指曹操 , 比如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 , 魏武挥鞭 , 东临碣石有遗篇 , 萧瑟秋风今又是 , 换了人间 。”
“太祖”是曹操庙号 , “武”是谥号 , 多说几句关于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 , 这个比较容易搞混 , 我们拿清朝的皇帝来举例 , 这样比较清楚 , 比如乾隆皇帝吧 , 他的名字是爱新觉罗·弘历 , “乾隆”是他的年号 , 他的庙号是“高宗” , 谥号是“纯” , 所以称作“高宗纯皇帝” , 雍正呢 , 叫做“世宗宪皇帝” , 康熙呢 , 叫做“圣祖仁皇帝” , “圣祖”是庙号 , “仁”是谥号 。雍正、康熙都是年号 , 因为在明清两朝 , 一个皇帝一般都只有一个年号 , 所以用年号来代指皇帝 。
谥号是人去世之后才会给予他的一个评价 , 人活着的时候可是没有谥号的 。康熙的祖母孝庄皇太后 , “孝庄”就是她的谥号 , 是去世后才有的 , 有的电视剧里面孝庄皇太后活着的时候就自称“我孝庄” , 真是诈尸了 。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实际上叫做“太祖高皇帝” , 但是后世都称作“汉高祖刘邦” , 其实是不对的 。
“失汲道 , 军皆渴” , 找不到水源了 , 士卒口干舌燥 。军队打仗 , 其实很大程度上打的是后勤保障 , 用清朝军机处大臣说的话就是在“打钱粮” , 后勤保障不了 , 就很难打仗 , 比如我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 , 为什么胜利了要撤军 , 国际形势不利是一个原因 ,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勤跟不上 , 看过一个资料 , 当时藏族六岁小孩子都发动起来 , 背着两发炮弹运到前线 , 人背肩抗 , 用牦牛运弹药武器等等 , 但运上去的炮弹 , 五分钟就打光了 。抗美援朝时我们的志愿军有好多都是冻死的 , 或者受伤了得不到救治 , 我军士兵每次携带的弹药只能保证一星期时间用 , 这个规律被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发现了 , 称之为“星期攻势” , 所以军队的后勤保障对于战争实在是太重要了 。
在古代打仗 , 什么是保障呢?粮食和水 。破坏敌方军队的给养是很重要的手段 , 所以我们看到三国演义里有那么多的把对方的粮食给烧了的例子 , 官渡之战就是曹操把袁绍在乌巢的军粮给烧了 。水源同样重要 , 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 , 告诉他要当道扎营 , 可是马谡自作主张在山上扎营 , 王平都告诉他了“若敌军断我汲水之道 , 军士不战自乱” , 可是马谡固执己见 , 后来果然被司马懿团团围住 , 断了水源 , 所以才失街亭 。可见古代行军打仗 , 水是多么重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