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所见故古诗的全文 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二 )


袁枚说过写诗“不可以无我”的话,于是,笔者也想从这首诗里寻找“我”的踪迹 。
先讲前两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诗中的人物是牧童,牧童在干什么?一是骑牛,二是唱歌 。而所骑之牛又是黄色的,所唱之歌却可以使“林樾”与之共鸣 。如果有人因此想到“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与“诗中有画”这样的词语,笔者是会有同感的 。比如“有色”,除了黄色,还有林樾的绿色;“有声”,除了牧童的“歌声”,还有“林樾”的回声 。当然,读者还可以联想到自己听过或自己会唱的山歌呢 。
至于“动静结合”与“诗中有画”,相信不同的读者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
再讲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蝉,就是知了 。记得有一年夏天到北京出差,中午在旅店休息时,就被一阵阵“吱——吱——”的声音吵得不得入睡 。问人,才知道那是知了在叫 。后来读朱自清的作品,对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原来,蝉的成虫才在树上鸣叫,而且能鸣叫的只是雄蝉 。于是,知道《所见》写的季节肯定也是夏季,牧童要捕捉的就是树上鸣叫的雄蝉 。
诗中的“意”字,当估计或猜想讲;“欲”,是想要的意思 。诗中的“闭口立”,意思应该是,牧童听到蝉鸣后立刻“闭口”,接着他从牛背上跳下来“立”着不动 。
可诗人为什么不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写成“忽然闭口立,意欲捕蝉去”呢?这恐怕就是袁枚的笔法,他是不是在调动或考验读者的想象力呀?
最后总起来,讲讲诗中“我”的踪迹 。
前面说过,袁枚主张“作诗,不可以无我” 。可《所见》这首诗,“我”在哪里呢?
1.诗题是《所见》 。那么,诗中所写,到底是何人之所见呢?当然是袁枚“我”呀!
2.再看诗中描写的人物与情境:“牧童骑黄牛”,乃“我”之所睹;“歌声振林樾”,乃“我”之所闻;“意欲捕鸣蝉”,乃“我”之所猜;“忽然闭口立”,乃“我”之所喜 。
其实,诗中所写牧童、牛、林樾这些人与物以及其黄色、绿色,无不是“我”之所见;诗中牧童的歌声与林樾共鸣声以及蝉鸣之声,无不是“我”之所闻 。
3.更重要的是,诗中之每一个字、每一种手法,无不折射出“我”的高尚情怀与独特的艺术造诣 。
(1)“骑”字与“振”的妙用 。
骑与振,都是描写牧童的 。前者描绘的是牧童的可爱情态:当他在牛背上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摇晃着的时候,袁枚的身子是不是也随着晃悠呢?袁枚的心是不是也跟着这节奏而自我陶醉呢?后者描绘的是牧童嘹亮的声音:当他的歌声振得身边的树林都与之共鸣时,袁枚是不是也正在侧耳倾听这具有穿透力的童声呢?而且,读者是不是还可以想见袁枚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是不是也可以体会到袁枚善于选择恰当的动词,来表现人物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呢?所以,即使只看“骑”“振”这两个字,就会感觉到“我”在哪里了 。
至于诗中“闭”与“立”的妙用,读者自会有更透彻的领悟 。
(2)由动到静的特殊手法 。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动景:诗人写牧童骑着黄牛晃晃悠悠地走着,同时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歌声的嘹亮与动听 。可是,诗人不说歌声“振天地”,却偏偏要说歌声“振林樾” 。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窥探出诗人匠心之独特呢?笔者觉得,说歌声“振林樾”有两点独特之处:一是与“闭口立”形成鲜明的对照,实现了由动到静的意境转换;二是前后照应,为后面的“捕鸣蝉”作了铺垫 。至于“忽然”一词的艺术效果,简直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它不仅显现出牧童听到树上蝉鸣时,一下子静下来的惊喜与警觉;而且隐含着袁枚这个“我”,在一旁观察时的神态与心理活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