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因为 , “落木”与“落叶” , 所带来的感觉是不同的 。木让人想到的是树干 , 秋天的树 , 叶落将尽 , 人们看到的是疏朗的树干 , 所以木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的 , 而叶给人的感觉是繁密的 。杜甫这里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 就是强调秋天衰飒疏朗的感觉 。
从屈原的《九歌》“袅袅兮秋风 , 洞庭波兮木叶下” , 到瘐信的《哀江南赋》“辞洞庭兮落木 , 去涔阳兮极浦” , 再到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 古代诗人就是抓住了“木”字带来的独特的形象感受 , 故写秋天落叶多用“落木”代替 。
无边的木叶 , 萧萧落下 , 无尽的长江 , 滚滚奔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这里的“常” , 并不是常常的意思 , 而是恒常的意思 。常常指的是频次 , 次数多 , 恒常指的状态 , 一种恒久的状态 。杜甫乾元二年(759)弃官流寓秦州 , 一直颠沛流离 , 至大历二年(767)在夔州作此诗 , 作客他乡近十年 。
百年 , 犹言一生 , 这里指暮年 。
多病 , 杜甫患有疟疾、肺病、糖尿病、耳聋等多种疾病 。
离家万里 , 十年作客 , 无处不悲秋 , 亲人分散 , 好友身死 , 只有暮年多病的我一人独自登上高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艰难 , 既指人生多艰 , 也指国家多难 。
新停浊酒杯 , 最近方停下酒杯 , 当时杜甫因病戒酒 。
人生多艰 , 世事多难 , 我的头上已经长满了白发 , 人生潦倒之际 , 我最近却因病不得不戒了酒 , 边借酒销愁也不能了 。
赏析明析了诗意 , 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杜甫的这首《登高》为什么倍受推崇 。
小楼觉得原因有二:
其一是格律精严 。
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也有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 但就格律而言 , 《黄鹤楼》是一首半古半律之诗 , 而杜甫的《登高》 , 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七律 。
平仄合律自不必说 , 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 。
有人评 , 杜甫的这首诗八句皆对 , 这要具体分析 , 我们都知道格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 通首对仗会让律诗章法缺少变化 。
《登高》的首联是句内对举 , “风急”对“天高” , “渚清”对“沙白” , 联间“猿啸”与”鸟飞”倒是对仗 , 但整体又不对仗 , 因为“哀”与“来”都是平声 , 且已入韵 。这种句式工整中又富于变化 , 显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运用手段 。
颔联和颈联都是标准的对仗 , 颈联的词性对仗稍宽一点 , 但这在格律诗中是完全允许的 。
尾联并不对仗 , 但“艰难”与“潦倒”相对 , 让句式看起来十分工整 , 所以才会有人让为此诗八句皆对 。
对格律的精确要求 , 往往会限制诗意的发挥 , 但杜甫 这首《登高》 , 你看不到一点刻意的地方 , 读起来句意浑成 , 诗意申畅通 , 还在其中探索了更为复杂的对仗技巧 。初读《登高》 , 仿佛八句皆对 , 细读则首尾未尝有对 , 全诗“无意于对” , 仔细玩味 , 则”一篇之中 , 句句皆律 , 一句之中 , 字字皆律”(《诗薮》) 。所以诗 , 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 , 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 。
- 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翻译 桃花源诗翻译和原文
- 登岳阳楼记杜甫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翻译
-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 陈涉世家原文及字词解释 陈涉世家翻译及注解
- 浣溪沙苏轼原文注释及翻译 浣溪沙苏轼翻译及赏析
- 短歌行全文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原文及赏析
- 杞人忧天文言文朗读原文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 《离骚》全文原文及译文 离骚节选原文和翻译
- 徐志摩最美十首情诗 徐志摩的《邂逅》原文
- 苏秦悬梁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的故事道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