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 , 这里并没有贬低《黄鹤楼》的意思 , 《黄鹤楼》的技术自有其独到之处 , 但就格律而言 , 《登高》显然更标准 。
提到格律 , 要补充一点 , 有人会觉得这首诗不太押韵 , 这当然是语音变化的问题 , 诗中“哀”、“回”、“来”、“台”、“杯” , 均属平声灰韵 , 所以《登高》的押韵也是非常标准的 。
其二是气象高浑博大 , 情感沉郁悲凉 。
一首诗并不能因为格律 , 就能成为伟大的作品 , 诗中的气象、情感、意境 , 才是一首诗的核心 。
《登高》的开头 , 便落笔不凡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天的高空广阔无垠 , 劲急的秋风中 , 夹杂着哀转久绝的猿鸣 , 意境苍茫萧索 。接着 , 诗人的视线从高空转向江水沙洲 , 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 , 鸟儿在秋风中低回盘旋 , 与上句的意境进行对比 , 形成复调 。
在首联中 , 杜甫描绘了一幅极富层次的秋景图 , 这情景里有声音 , 有颜色 , 空间上有高远 , 有低矮 , 声调上有高亢 , 有低回 ,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工整句式 , 句内的对举 , 联内若有若无的对仗 , 读起来奋亢的悲慨与低回的呜咽高低音混响 , 形成奇妙莫名的境界 。
颔联承接上末句的低回之势 , 从广度展开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远近诸山 , 尽是无边的秋木 , 无边的木叶萧萧落下 , 眼前的长江 , 从无尽的天边 , 滚滚而来 。“无边”、“不尽” , 赋予了秋景无穷无尽的时空感 , “萧萧”、“滚滚” , 使人如闻木叶窸窣之声 , 如见长江汹涌之状 。在这广大苍茫的时空中 , 个人是渺小的 , 无形中传达出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
这两句诗 , 有着百川灌海的磅礴气势 , 杜甫通过沉郁悲凉的对句 , 展示出他出神入化的笔力 , 前人盛赞此句已经到了”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
前两联写景 , 后两联写情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一联反挑前面两联 , 点出诗题 。沉郁悲凉的情感 , 使前二年苍茫萧索的意境有了落脚点 。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 , 地之远也;悲秋 , 时之惨凄也;作客 , 羁旅也;常作客 , 久旅也;百年 , 暮齿也;多病 , 衰疾也;台 , 高迥处也;独登台 , 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 而对偶又极精确 。”这里杜甫层层渲染自己凄凉的情景 , 读来无限深沉悲凉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限感慨 , 抒之不尽 , 言之不绝 , 只叹人生艰难 , 白发满头 , 自己却因病废酒 , 连借酒浇愁也是不能了 。
前三联飞扬震动 , 最后却软冷收场 , 如同一首震撼人心的乐曲 , 并不是戛然而止 , 由音调由强变弱 , 渐渐消隐 。此亦老杜独特的结法 。
杜甫此诗 , 在高浑博大的气象中 , 抒发其沉郁悲凉的情感 , 诗气浑灏流转 , 形成极为悲慨的艺术境界 。明代诗评大咖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如海底珊瑚 , 瘦劲难明 , 深沉莫测 , 而力量万钧 。通首章法 , 句法 , 字法 , 前无昔人 , 后无来学 。微说说者 , 是杜诗 , 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 , 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言不虚也 。
- 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翻译 桃花源诗翻译和原文
- 登岳阳楼记杜甫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及翻译
-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 陈涉世家原文及字词解释 陈涉世家翻译及注解
- 浣溪沙苏轼原文注释及翻译 浣溪沙苏轼翻译及赏析
- 短歌行全文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原文及赏析
- 杞人忧天文言文朗读原文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 《离骚》全文原文及译文 离骚节选原文和翻译
- 徐志摩最美十首情诗 徐志摩的《邂逅》原文
- 苏秦悬梁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的故事道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